贫困山区的“最美”支书
2013/1/21
致富不忘农村百姓
贫困山区的“最美”支书
桂力正往猪槽中倒玉米
1月12日,叙永县分水镇鱼洞村五社(小地名:观音岩)山巅的猪场里,该镇社区支书桂力正在往猪槽里倾倒发酵过的玉米,见笔者到来,桂力放下了手中喂食的玉米盆,眼睛被笑容挤兑成了一条线。
“农村有很好的资源,村民还不懂如何利用,我想把农村的资源盘活,引导村民多挣几个钱,让他们生活过得更富裕。”站在猪栏前,桂力打开了话匣子。
居民要做“农民”
据了解,桂力1990年高中毕业,没能如愿考上大学,回到了生养之地——分水镇。次年夏天,父母因多种原因被迫把镇上的房屋也卖了。从小生活优越的桂力,家庭没有了昔日的辉煌,相恋的女友分手了,看着哀叹的父母,桂力担起了重建家园的重担。
没有资本,做生意是不可能的。桂力放弃了去学校代课的机会,在同学和亲戚帮忙下,借了几十块钱外出考察,回到分水,桂力选择了前往农村。从来没有接触过农活的城镇青年,到农村做什么呢?他以每年1200斤大米的租金承包了6亩农村的土地栽种腾梨,做了第一个城镇高中生到乡下种地的居民。
倒闭沙厂改变命运
果树种下了,并不能马上结出果子。全家人的生活问题摆在了桂力的面前。为此,桂力卖过凉水,收过旧报,贩过旧书,把旧挂历的日历裁剪掉当挂图卖,在成都、昆明的廉价服装市场为场镇上的“时髦青年”带回服装,赚取差价。
1995年 “普九”教育工作在山区铺开,分水镇小学勤工俭学的沙厂无人管理频临倒闭,校长找到桂力,希望他能买下沙厂。要买下沙厂,钱在哪里啊?妻子周世玉看在眼里,愁在心里,帮着桂力左拼右凑地把2000元钱交到了学校。
没钱请工人,夫妇俩既是老板又是工人,把沙子送往各个建筑工地,一栋栋楼房完工,一张张的钞票进入口袋。
“1996年,居委会推我做书记,那时候,沙场每天有20多个工人。”桂力自豪地说。“当初整这个沙厂的时候,为了降低拉沙子的成本,我考了驾驶证,贷款买了货车,先帮人送沙,后来是拉起沙子帮人盖房子。”
富裕支书要助村民共富
富裕了的桂力没有忘记乡下百姓。“到现在,桂支书已经有货车、装载机和三台挖掘机,镇上都有几套房子了,要花钱应该也不缺吧!不知道是那根筋有问题,要跑到罗汉林(泸州市海拔最高点)去喂猪”。社区老何告诉笔者。
据介绍,分水镇山高水冷,禽兽生长缓慢,肉质细腻,味道鲜美。“只要是分水的青菜、萝卜都要比大棚的贵一角。”蔬菜贩子告诉笔者。
“农户的生猪都是散养,这家一头,那家两头,前来收猪的都是外地贩子,村民也不懂行情,好猪好肉却卖不了好价钱,村民亏大了嘛。”桂力再次走进农村,在罗汉林选了片荒山,要在深山里建一家成规模的养猪场。
“这地方的石头硬得很,为了不占村民的一分田,一寸土,就平整个地基,我自己的两台挖机就干了两个多月,不要说工资,单柴油就烧了我7万多!”桂力无奈地笑了笑。
62头当地黑母猪已经成功怀孕,猪栏的圈壁写着受孕的日期。桂力表示,猪场是按年存栏1200头设计的,过完年,将成立分水镇本土粮食猪为主的专业合作社,母猪产仔后,采取销售的方式散养到村民的手中,对于困难的家庭先送养,肉猪出栏后再收取猪仔成本,降低村民的养殖风险,让肉质细腻、味美汤鲜的分水粮食猪集中走出大山,走进市民的餐桌,走进寻常百姓家。(杨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