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亭: 惠民提升幸福指数
2013/1/21
家园变花园
农民养花走上致富路
隆冬时节,行走在盐亭两河镇高团村、白虎村花卉基地,只见连片的大棚内,玫瑰、非洲菊、康乃馨等各种花卉争奇斗艳,清香四溢,满脸堆笑的农民们正忙着采摘、加工鲜花,呈现出一派繁忙而喜庆的景象。在花卉基地一侧,一排排新建农房犹如乡村别墅。农民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种一亩花的经济收入至少要抵种几亩地。
57岁的江大爷是高团村4组人,他在这个花卉基地干了快三年多了,依靠在家门口打工,家里还新盖了楼房。老江家3亩多土地流转后,按照每亩年补偿600元计算,老江每年获得的土地流转费大约是2千元。老江和女儿都在花卉基地打工,每月收入1200元左右。一年下来,可以挣到两三万块钱。
在花卉基地上班的孙大姐说:“一天上八个半小时,加班有加班费,过节有假期、补助,以前在外面打工,虽然一个月也能挣两千块钱,但消费太高,离家又远,现在就在家门口挣钱,还能照顾家。”
技术员刘英告诉记者,目前鲜花的产量还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下一步还将再扩大鲜花种植面积,包括种植一些蔬菜。
“今后我们还会继续发展旅游休闲、娱乐产业,建游乐码头、乡村公园。农耕文化的体验包括建大棚体验园、采摘园,搞农家种植等等。”两河镇党委书记任勇军介绍,两河镇距离绵阳沈家坝50余公里,仅需40分钟车程,绵阳城里人趁空闲时间,可以来划船荡舟,体验农家生活。
市政设施升级
群众休闲有了好去处
近日一大早,记者在盐亭县新建成的两江广场看到,周边绿水环抱、绿道相接、风景宜人,数十名早起的居民已经在此晨练,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以前哪有这么好的去处哟!”说起盐亭县城今夕对比,一名“老盐亭”深有感触。
过去盐亭县城地域狭窄、环境欠佳。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盐亭县委、县政府立足于做大做美城市的总体战略部署和“生态、活力、宜居、幸福”的城市发展新理念,着力打造“山水田园城市”,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目前,盐亭县城面积已拓展到10平方公里。计划到2016年,县城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
在旧城区,以绿色、畅通为总体目标,大力实施“还绿于民”工程,为群众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去年10月以来,全县共拆除房屋12万平方米,新增绿地35.2万平方米,两江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盐亭外滩”滨江景观带即将投入使用,嫘祖广场已开工建设。如今,旧城区的环境进一步优化、功能进一步完善,人气、商气、财气也在这里不断汇聚。
在新城区,以山为骨,以水为灵,各功能组团融入生态绿地,着力建设“显山露水的现代新区”,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如今的盐亭,已成了外来投资者兴办企业、谋求发展的“宝地”。
一位退休干部见证了盐亭县城的变化后,还写了一篇《赞盐亭》:“好个盐亭县,四面都在建;东西三十里,南北连成片;占地万余亩,高楼烟云缠;八桥飞梓江,瞬间胜千年!”
全年民生投入9亿
完成83个民生项目
“民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近日,盐亭县县长赖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明年该县将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为契机,加大项目的策划、搜集力度,加大开门红的谋划力度,进一步把民生工程做细做实,把盐亭民生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去年,盐亭把实施“十大民生工程”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密切党同人民血肉联系的重要工作来抓,全县层层落实责任,并纳入有关部门和乡镇年度目标考核,逗硬奖惩,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与有关部门具体抓的局面。
与此同时,该县还利用会议、展板、电子宣传牌、电视、传单、广播等形式,宣传民生工程主要内容、实施情况和工作成果,积极争取群众支持。同时与责任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动态台账,每月在县电视台公布一次工作进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还以现场办公的形式,深入现场协调解决110余个民生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全县优先安排民生工程配套资金,民生工程配套资金在上半年全部到位,有力推进了全县民生工程建设。
截至目前,该县涉及就业促进、扶贫解困、少数民族、教育助学等“十大民生”工程共计83个小项全部完成目标任务,实现投资9亿,占计划投资7.2亿元的125%。(赵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