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区建设 构建和谐家园
2013/4/1
![](/news/UploadFiles_2079/201304/2013040712543475.jpg)
沙湾区余溪社区服务站
![](/news/UploadFiles_2079/201304/2013040712543466.jpg)
乐山市市中区竹公溪社区
清晨,上班时间刚到,乐山市的各个社区骤然忙碌起来。一个个穿着整洁的工作人员,有的接待办事市民,有的电脑前查询资料,有的准备出门访问……眼前一切,都是该市在社区建设中,“坚持在硬件建设上下功夫,创新管理体制上做文章,强化服务功能上求突破”带来的一派新景象。
“六措并举” 同步建设
乐山市辖11个区、市、县、自治县,21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034个村民委员会、258个社区居委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自各社区诞生之日,乐山市各级党委、政府把社区建设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将其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创新社会管理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大事,纳入各县(市、区)的目标管理,从阵地建设上,不断地将办公服务用房建设,列进各年度的民生重点工程;每季度召开一次社区建设现场推进会,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持,总结推广社区建设的经验;市政府组织民政、公安、城管、财政等相关部门赴厦门、苏州等沿海地区,学习考察先进经验;市政府督办室对社区建设定期督查督办,确保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市政府分别对社区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
六大措施的出台,激发出社区干部干事业的热情,推动了社区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种模式” 筑牢阵地
数年以来,乐山市各社区普遍存着办公条件简陋、办公设备落后,活动场地狭窄等硬件建设滞后问题,这样的现状必须尽快解决。
2010年,市政府提出了按照“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和“最方便空间给群众办事、最大空间给群众活动、最小空间给社区办公”的原则,启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市、区)先后采取购买、国有资产调剂、纳入建设规划、改(扩)建、投资新建等“五种模式”,投入资金7900多万元,完成了119个社区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了城市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不低于300平方米、集镇社区办公和用房不低于200平方米的目标。
目前,全市258个社区的办公和服务用房,由平均不足150平方米增加到280多平方米,做到了社区干部办公室、警务室、图书室、两委会议室、综合会议室、档案室、社区服务站、慈善爱心超市等“六室一站一市”的设施齐全和功能完善。同时,174个社区建立了一站式服务站;7个街道办事处和11个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乡镇,均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
“四制联动”形成机制
社区干部队伍的素质和稳定,关系基层政治建设的大事,乐山市一直把提高队伍素质和完善工作机制作为重点工程。
从市情出发,该市以第八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进一步优化了社区干部队伍年龄和知识结构,建立起社区干部培训制度,同时狠抓社区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制定《社区组织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对社区工作规程、居务公开、民主议事等进行规范和完善;建立了社区居民自治章程、社区会议制度、社区建设协商制度、社区居务公开制度、社区居民教育制度、社区财务管理制度、社区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章六制”规程;印发了《乐山市社区互助联建暂行办法》,实行党建工作联建共创、社区服务联建共享、基础设施联建共用、社区治安联建共防、社区环境联建共抓,形成了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建立了社区居委会对驻区单位和相关部门的考评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全市逐渐形成了党政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乡镇(街道)负责、社区主办、社会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机制。
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居委会干部1034人,平均年龄40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5%,组建出了一支强有力的队伍。
“四位一体” 服务百姓
社区是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基础平台,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为老百姓服务好,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
该市按照“便民利民,服务群众”的原则,不断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创新社区服务方式,提高服务队伍素质,建立了政府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和抵偿性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以全方位和零距离的服务,增强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每个社区服务站均设立了党建、民政、劳动保障、计生等服务窗口,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在社区得到明显加强。大力发展社区居民急需的文体娱乐、社会养老、卫生保健、志愿服务等便民利民服务项目。目前,全市共设置便民服务网点234个,社区残疾人组织219个,社区老年人组织238个,社区志愿者组织245个,使居民群众实现了办小事不出社区的目标。
新的一年中,乐山市将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区服务业,大力拓展抵偿性的社区便民服务项目,不断增强社区的造血功能,从而推进社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为构建和谐乐山作出新贡献!(鲁琳 陈锡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