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有新招 服务上档次
2013/4/22
——成都市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工作纪实
成都市民政局安置处处长杜留成在全省安置工作会上进行经验交流
随着国家、军队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保障体制的不断完善,移交政府安置的军休干部分散安置已成为对离退休干部的重要安置形式。从2005年开始,截至目前,成都市共接收分散安置的军休干部3800多人,超过前几十年接收的总和。如何做好分散安置军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成都市民政局有“新招”。
领导给力,多管齐下
军队离退休干部的接收安置和服务管理工作,事关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该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多次对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和要求。市分管领导多次听取军休工作汇报,过问军休政策落实情况,多次到军休服务管理机构走访慰问军休干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了确保待遇的严格落实,成都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做好军队离退休干部移交政府安置管理工作的通知》和转发了成都市民政局等部门《关于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及经济收入家属遗属医疗保障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从政策上保障了军休干部的待遇落实。成都市民政局在安置工作上建立了考核机制。从2008年开始,成都市委、市政府就把军队离退休干部的接收安置和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双拥模范城评选重要考核内容,同时纳入该市民政局的目标管理,实施了年度考核,从措施上保证了此项工作的开展。对于军休干部反映的其他问题成都市民政局都予以积极解决,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地与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卫生局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军休工作情况,积极稳妥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现初步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密切配合的良好格局。
机构创新,调配资源
为做好分散安置的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成都市民政局针对分散安置的军休干部居住分散、人员难集中、活动场所难固定的特点,根据国家保障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要求对机构进行了改革。从2005年起对原有服务管理机构进行调整,按照多点网络布局,开放式服务,区域化管理的模式,实行了撤所建中心的管理体制,全市新成立军休服务管理中心8个。设置了服务管理工作站27个,通过调整管理体制,使资源配置更合理,服务更具针对性,保障效率更高,更有利于满足军休干部的多样化需求,促进了服务管理工作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形成了上下联动、关系顺畅、责任明确的服务管理体制,保证了新形势下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需要。
积极探索,完善服务
成都市民政局积极探索创新服务管理方式,并逐步建立起以国家保障为主体、以服务管理机构为载体、社区居家养老为基础、军休干部个人及家庭自助互助为补充的“多元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首先是推进服务管理规范化,建立健全了各项岗位职责、服务承诺、联系户制度等规则,做到了有章可循,促进了军休服务向“标准化管理、分层次服务”的模式发展。其次是出台了《成都市军休服务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统一了各军休服务管理机构的服务标准,建立了考评机制,做到了规范化管理。同时建立了短信联系平台,有针对性地发送信息,保障他们能够及时了解相关政策、文化娱乐、身体保健、天气变化等信息。在对分散安置的军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各军休机构按照“走出家庭,融入社区”的思路,加强了同社区的联系,寻求结合点,利用社区现有资源与军休服务站的资源互为补充,引导军休干部参与社区活动,为居住在社区的军休干部制作“社区服务联系卡”,使军休干部能够及时得到社区志愿者提供的无偿服务和便民服务,保障了军休干部的各类需要,提升了服务管理水平。并且结合实际搞好党建活动,按照“便于服务,便于管理”的原则,把分散居住军休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纳入社区党建工作体系,参加社区党组织的各项活动。通过这些措施不仅使军休干部更好地融入社区,而且为他们在社会上奉献余热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队伍建设,提档升级
成都市民政局始终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军休工作中最关键的工作来抓,特别重视人员的培训,要求各军休机构加强对工作人员爱岗敬业教育,结合工作开展岗位培训,熟悉军休政策,提高服务能力,注重个人修养、素质的提升。并且要求工作人员在服务工作中做到“三心”服务,即“爱心、细心、耐心”,同时公开服务承诺,各军休机构设立公示栏将工作要求、服务标准、服务内容和范围、活动项目、开展活动时间、负责人等内容予以公开,主动接受军休干部的监督。
“建设服务型现代民政”,这是成都市未来发展民政事业的目标,这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动力和激励,为此,成都市民政局在军休干部分散安置服务管理中的多元化、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将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完善,力争为军队和国防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他们一直在努力着。(王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