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三版 >> 正文

巨变,从“管理型”到“服务型”

2013/4/27

——广元救助管理站在创先争优中

 

川北的三月,春光明媚。

走进广元市救助管理站,宽敞明亮的房间、干净整洁的被褥让人感受到浓浓春意。这是该站党支部高举创先争优旗帜、瞄准“全国一流水准”目标创建出来的新气象!

 

爱·相伴着回家路程

从前的岁月,“收容遣送站”等同于“第二看守所”,给救助站一个尴尬定位。今日的广元市救助管理站,以“打造温馨家园”为抓手,实现了从“管理型”到“服务型”转变,潇洒地告别了昨天。

“广元是我的家,短暂的20天,让我感受到了一生的温暖!”这天,救助站人员上街巡查,发现一位来自安徽、名叫俞平的流浪汉子。这个安徽人,离家流浪数年,左手截肢,双腿僵硬,艰难地伏地面爬行。当场,救助站医护人员将俞平抬回,第二天就用担架抬到活动中心,一边辅助锻炼,一边按摩双腿。经过精心照料,一个个奇迹在俞平身上发生:5天双腿恢复知觉、10天扶着拐杖行走、15天能搀扶着转悠,20天离站时激动地就向管理人员说出这番话。

2012724日,倾盆大雨下个不停,救助站党总支书记、站长王蜀在站内巡查安全时,一位走失的利州孩子小王前来求助。眼看小王的衣着单薄,浑身湿透,嘴唇冻得发抖说不出话,王蜀立刻取毛巾给小孩擦身,还送上开水驱寒。当耐心地问出住所后,王蜀连夜驾车将小孩送回家。这时,大雨滂沱,车行进到雪峰公墓路口,路面已被淹没在洪水中。烟雨迷离中,小孩突然手指前方:“我姑姑在120厂区后面!”第二天凌晨2时,王蜀终于将小孩交到家人手中。

一张笑脸、一句问候、一把椅子、一杯热茶、一片真情,广元市救助站本着“应救尽救、应助尽助”的原则,每天组织5名党员、干部、职工走街串巷搜寻、劝导、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和困难群众。每逢节假日,共产党员志愿务队上街开展“送温暖”、“送清凉”和接送流浪人员“回家”等活动。主动作为、奋勇当先。该救助站人员往往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受灾群众面前,“5·12”特大地震中救助群众3800余人次。据初步统计,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该救助站累计救助14300余人次,劝导街头流浪乞讨3260余人,基本做到街面无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成为各类人员的温馨家园,展现出一派青春健康的城市形象。

 

情·围绕着孤独心灵

这是一个特殊窗口,救助站千方百计提高特殊群体的幸福指数。从社会生活的定位上,救助站一头面临着社会矛盾日渐集中局面,必须在传统救助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另一头构建和谐社会的呼声日渐高涨,必须从临时的物质救助递进到长期的心灵关怀,从基本生存权的保护上升到成长发展的保障。

现年55岁的崔长良,山东省平度市张舍镇人,双目失明,长期流浪在外。这天,崔长良辗转全国多个救助站之后,被送进广元救助管理站。经工作人员洗澡、理发、换衣服……一系列动作后再扶上轮椅,崔长良烦躁的心情渐渐平息下来。每天,工作人员扶着他就餐、参加文体活动、交心谈心,崔长良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随后被送回家乡。去年52日,广元市政府民生热线,突然接到崔长良的山东电话:“回到家乡,我回想起在广元救助管理站的日日夜夜,十分温馨!你们给我温暖和关爱,真是想念!感谢了,最关爱我的广元人!”

拥有同样感受的远不止一人,9岁的陕西省汉中儿童小张也是其中之一。那天,小张因父母离异,逃学到绵阳找亲人,一个人刚到广元就花光了钱。晚上,民警在街头发现了小张,将其送进救助站。最初,小张面对工作人员一言不发,还有抵触情绪。这时,预备党员王燕猛然发现,小张身上长有疹子,立即带他去医院就医,还一直守护在身边。几天输液中,王燕陪伴小张给他讲道理、讲故事、一起玩耍……小张渐渐地感动了。几天之后,家人闻讯赶来,要把小张接回去。分别的时刻,小张依依不舍,一次次地向王燕表示:“我回去后,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叔叔、阿姨的一片好心!”不到一周,小张从汉中打来电话,一声声地深情呼唤:“王妈妈,我好想你们啊!张阿姨、袁阿姨都好吗,要不是快开学,真想到广元看你们!”

年近6旬的广元人李建国,手脚有残疾、无儿无女、无所依靠,还不知道如何申请低保,一直到处流浪。一个偶然机会,救助站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便多次出面同李建国家乡的民政、公安等多部门联系,终于为其申请上低保。一段“跑站”的生活结束,李建国还建立了新家。当回想起救助站的帮助,李建国总会感叹地说:“没想到古稀之年,还能回家乡,享受天伦之乐,多亏救助站啊!”

崔长良、小张、李建国……一个个受助者心灵的火花在广元点燃,全然是救助站的一大功劳!

 

优·激励着先锋队伍

一个救助站不只是为群众办事的窗口,还是一个创先争优的阵地,广元救助管理站把“为党分忧、为民解难”作为服务宗旨。

该站开展“每月之星活动”,掀起一个“当先进、学先进”的热潮。2012627日下午,救助站职工、共产党员江萍护理一名住址不详人员时,突然发觉对方言谈举止不正常。通过慢慢地拉家常,江萍获得了该人的姓名和住址,经核实竟然是一个上网逃犯!当场,江萍没有惊惶,一边稳住对方情绪,一边悄悄地报告站领导,最终这位人员得到控制——每一名“每月之星”的行动,都有着鲜明的特点,成为追赶的榜样。

从硬件设施上,该站不断投入资金:打造出全市一流的党员活动基地:制作一大批永久性标语,采用图片、走廊文化等形式展示出各类警句、格言,以及救助站员工的作品;建设起集健身、乒乓球、台球、棋牌、舞蹈训练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组建起篮球队和摄影小组等;修建好“职工书屋”和受助人员图书室,组织受助儿童制作各种书画作品……既为受助对象提供温馨的生活环境,又给救助管理树立了形象。

“亲情服务,争当先锋!”该站将创先争优和救助职责相结合,做到了“关键岗位有党员领着、关键环节有党员把着,关键时刻有党员撑着”,绝不让“一个流浪未成年人的权利受到侵害,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流浪街头,一个流浪乞讨人员受冻挨饿。”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该站引进了专业社工人才,积极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社会专业工作法,从而开创出救助事业的新局面!通过辛勤的劳动和真诚的奉献,广元救助管理站各项工作跃上台阶:先后荣获“国家二级救助管理站”、“四川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广元市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十佳群众满意单位”等称号,同时保持了“四川省救助管理站文明单位”荣誉,业务工作连续四年获民政系统目标考核一等奖。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今后的日子里,广元救助管理站将以更加务实的精神推动救助事业,用青春和热血再写新篇!(广元市民政局)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