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三版 >> 正文

用心呵护 真诚关爱  铸就“大医”精神

2013/5/16

——三台县精神病院发展纪实

 


三台县委书记谢晓东(前排左二)在院长廖文斌(前排左三)的陪同下专题调研医院建设



 

勤劳、务实的医院领导班子



 

护理人员陪同病人在绿坪区游园



刘某的小儿子迎接老人回家



 

医院门诊楼

 

地处川中的三台,古称梓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县城北部,郁郁葱葱的白塔山脚,矗立着几幢朴素典雅、清新优美的新大楼,沐浴在夏日的阳光下格外耀眼——这就是今日的三台县精神病院、三台县优抚医院。这是一家政府举办、以精神专科为特色的省二级社会福利精神病院,是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平安单位、县绿化达标单位。

始终坚持“呵护心身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办院宗旨,坚守“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服务理念,并贯穿到每一个员工的思维中,落实在他们的言行上,浸透至服务每一位患者的流程里;以爱心真情呵护病人,用慈心仁术帮助患者,科学管理、规范诊疗,建温馨家园、铸优秀品牌。这正是该院近年来大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努力创建国家二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的真实写照。

 

艰苦创业  华丽转身

1959年,该院的前身三台县精神病疗养院成立于距县城40多公里的道家胜地云台观。占山守庙,马灯、扁担、木床再加上体温计、听诊器、氯丙嗪就是疗养院的全部家当,却要承担当年绵阳专区所属绵阳、三台、中江、盐亭、射洪、蓬溪、遂宁、潼南等8县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和抚养人)、优抚对象精神疾病患者的收容和治疗任务。1979年,经相关部门批准,该疗养院更名为“三台县精神病院”,开始收治“民政对象”以外的城乡精神疾病患者。就是在这样条件简陋、十分艰苦的环境中,工作人员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克服各种困难,排除偏见和歧视等一切干扰,尽心尽力为一般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精神病人服好务。许多病人入院前已四处流浪很久,入院时头发蓬乱、衣服破烂、虱子遍身、又脏又臭,工作人员首先协助其洗澡、理发,为其换上干净衣服,端来可口饭菜,进行细心诊断、恰当的治疗和护理。有时住院病人突发精神科以外的急症,工作人员只能连背带抬,及时将其送到2.5公里外的安居区卫生院治疗,并派专人护理。

1988年,在省、市民政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厚爱下,医院筹划整体搬迁,通过医院全体干部职工3年的艰辛努力,医院从云台观迁至县城北部的北坝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9亩,包括崭新的住院楼和职工宿舍楼,建筑面积4996平方米,在职职工27人,开设了两个住院病区和门诊部。首次设立了化验、心电图、B超和放射等医技检查室,先后添置了心电图、脑电图、X-光、B超和检验仪器等基础医疗设备,逐步淘汰了规格材料不一的木病床,配套了钢丝床等床单元设施,病区添置了收录机、黑白电视机、乒乓桌、羽毛球、象棋、扑克牌等病员娱乐设施。先后从大中专院校和其他医疗机构引进专业技术人员20多人。迁址建设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使诊疗环境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技术水平稳步提高,医院赢得了更多病人和家属的信赖,也得到了广大群众和上级部门的认可,先后成功创建为县级文明单位、四川省二级民政福利事业单位,1998年,新建门诊综合楼竣工投入使用,业务用房建筑面积达到5100多平方米。至2002年,分步完成了1个门诊部、3个住院病区、5个职能科室和群团组织的组织架构和功能设置,形成了编制人员70人,在职职工54人,编制床位160张,常年在院病人近100人的规模,医院净资产也由几万元壮大到350多万元,初步实现了从“疗养院”到民政福利、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的历史蜕变,不但为医院新的成长扎下了根,而且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呵护生命 彰显大爱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逐步建立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该院在面临新的挑战时也出现过徘徊与迷茫。2004年,以院长廖文斌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求真务实,深入剖析后发现该院有着精神专科医院的共同困境,医护人员工作环境差、待遇低,等、靠、要思想重,职业成就感低;精神病患者医疗费累加负担重,病耻感造成就诊率低,复发率、致残率和肇祸率高;社会对精神疾病误解多,对医院、对患者的支持、帮助和保障严重不足,医院设施陈旧、设备简陋,患者到处流浪……针对这些症结,一方面积极向上级反映问题,争取政策上的支持。同时以身作则、迎难而上,以“五要五不要”(要讲团结,不要搞内耗;要讲纪律,不要自由散漫;要讲政治,不要搞歪风邪气;要讲大局,不要只顾个人利益;要讲学习,不要故步自封)整顿作风入手,结合“先教活动”、行风评议和文明单位创建,确立了“呵护心身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办院宗旨和“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服务理念,明确了以“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创新实干、敬业奉献”为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严格要求医护人员从自己的每个言行做起,从尊重每一个患者开始,更新观念、改进作风,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团结一心、奋力拼搏,职工的精神面貌、服务态度、责任感、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发生了极大改变。面对青黄不接的人才短板,该院逐年引进各类急需人才形成梯队,选送骨干参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管理MBA班”学习,到川大华西医院、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等进行临床进修、专科培训;与县内综合医院建立双向会诊转诊机制优势互补;实行周晨会和定期的业务讲座、读书报告会、学习汇报会;选派业务骨干参加省内外学术会议;开通华西医院远程教育、网络会诊……多种方式持续加强业务骨干、医护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礼仪文化、职业规划和个人素质的培训和提高,建设学习型医院。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先后添置了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全自动血球计数仪、电解质分析仪、多导心电图机、脑电地形图机等基本设备,以病人为中心对就诊和住院环境、设施条件进行大胆改造,让病人感到温心、家属觉得放心、外面看得舒心……

观念的转变、技术的提高、环境的友善,使医疗业务得到长足发展,服务对象体验到了人性的关怀、心灵的慰藉,找到了心灵调适与呵护的真正港湾。2007614日,一位身患严重精神病、心脏病的流浪乞讨老人刘某经过医院两年的救治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为了这一天,医院心理卫生一科20余名医护人员精心救治刘某600多天,医院不仅三次从死亡线上将她拉了回来,而且从她梦呓般的只言片语中,捕捉到了部分身份信息。几经波折,多方联系,这天,医护人员怀着大海捞针一样的希望,请救助人员一道护送老人踏上了寻亲之路,终于在德阳市孝感镇灵庙村找到了阔别二十二年、魂牵梦萦的家,亲人相拥、喜极而泣,邻里奔走相告、惊为奇迹……三台电视台和德阳电视台记录这一传奇的纪实报道《回家路》被中央电视台、四川卫视、绵阳电视台多次播出,被《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等多家媒体大幅报道。见证了这一感人场面的医护人员激动地说:“当看到走失后流浪22年,户口早已被注销的77岁老婆婆与经历了生离死别的儿女们离奇相见、相拥,看到老人躺在自己新家的宽床上从心底流淌出慈祥的笑容时,我为我们的工作成就感到骄傲!再苦、再累都值得!”

作为该县唯一的民政福利医院和精神病专科医院,该院在三台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主动接受县民政局和县卫生局的行政、业务双重管理,勇挑社会责任,积极投身民生工程和惠民服务工作。不惧脏、不怕累,认真做好“三无”、优抚、五保、低保、城乡特困和流浪乞讨对象精神病人的诊疗、收养、紧急医疗救助和康复工作,目前收养本县及周边县、市“三无”对象精神病人近200人,优抚对象50多人;每年救助治疗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100余人次,紧急医疗处置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病人80余人次。承担全县及部分周边县、市重性精神病人门诊住院诊疗,全县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工作的业务技术指导、培训和重性精神病人筛查、确诊、复查和社区医疗、健康教育工作,对全县3770多名重性精神疾病疑似病人进行了检查和诊断复核,对镇乡精防人员进行集中培训150多人次,为贫困精神病人提供免费服药319人次,住院补贴72人。该县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筛查工作以优秀的成绩和突出的表现受到了省、市专项考核组的多次高度赞扬。

为了增加社会和公众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提高群众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每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睡眠日”、“世界预防自杀日”、助残日等特殊日子,该院都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义诊、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讲座、开展免费心理咨询等相关宣传活动,普及心理健康和预防精神障碍的知识,而且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三年多的心血获得了丰硕的回报,至2007年,该院的环境面貌、技术水平、服务品质,职工的敬业精神,社会的综合评价得到显著提升,先后顺利创建成为四川省二级民政福利医院、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绵阳市文明单位、绵阳市平安单位,经省市县各级部门批准增挂了“三台县优抚医院”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为医院的业务建设提出了新任务。但此时住院病人已经达到200多人,病房超负荷运行、人满为患,出现排队等床位入院,医院规模小、占地窄、住院床位紧缺成为制约医院发展的最大障碍。

 

三位一体   跨越发展

2008512日上午,医院以举行新护士授帽宣誓仪式、急救和护理技术操作比赛纪念5.12护士节。下午228分汶川特大地震突发!那一刻,院长廖文斌首先想到的不是自身的安危,而是以最快的速度、第一时间赶到住院部,立即组织职工对住院病人进行紧急转移。经医护人员扶的扶、背的背、抬的抬,216名住院精神病人得到了及时、安全转移,在住院部严重毁损的情况下,未造成人员伤亡。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院班子当即召开现场紧急干部会进行应急总动员,向全院中层干部发出了“宁当烈士、不作懦夫,全力保障服务对象生命安全”的倡议,成立应急指挥部、后勤保障队、医疗服务队和应急抢险队,全力开展抗灾自救。当天傍晚,医护人员用紧急购置的塑料布、绳索拉起了简易帐篷,病床及床上用品、病人的换洗衣服也由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在余震间隙从危房中抢运出来……正是在这种责任和爱心感召下,身处频繁余震和雷雨、狂风威胁下,医护人员先后5次搭建帐篷,远到邻近的射洪县城买来猪、牛肉,找到农民的菜地里买来新鲜瓜果疏菜……无论是在帐篷、还是山东枣庄援建的临时安置板房病房,医护人员迎酷暑、战高温、时刻做好安全用电、防火、防汛、防雷击、防疫病,全力保障病员的诊疗、康复、疾病预防和临时居住、饮食、衣被等生活需求和安全。在承担抗灾自救重任的同时,该院积极投入当地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重建工作中,建立了三台县灾后心理卫生服务门诊,开通了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电话,开办了心理健康宣传专栏,向广大灾民和城乡群众发放灾后心理健康宣传单,选派专家分批对救灾应急队员、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村居(社区)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中小学学生等特定人群开展心理辅导和减压活动,为当地的抗震救灾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医院荣获省民政厅“抗震救灾工作先进集体嘉奖”,院长廖文斌分别被省民政厅、县委和县政府表彰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汶川特大地震使该院精心打造的心身呵护温馨之家被毁,医院面临从未遇到的巨大困难,医护人员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也给了该院涅槃重生的历史契机。医院领导班子一边抗灾自救,一边思索谋划重建蓝图,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经济与社会发展走向,紧密结合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和本院区位和专业特点,拟定了建设发展规划方案:原址进行改扩建;以精神病专科、老年病专科和社区卫生服务为专业发展三大重点;以建成优秀的精神病专科医院、老年病康复医院和综合性的优抚医院为中期目标;以建成600张床位规模、专科特色突出的区域性综合医疗服务机构为终极目标;按照整体规划、资源整合、功能互补、环境优美、节能降耗的原则分步实施。该方案得到县委、县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该院先后获得澳门特区政府灾后援建、省慈善总会灾后捐赠项目和中央精神卫生体系建设资金资助,完成了新建医疗综合楼、精神科住院大楼(第一住院大楼)和维修加固急诊心理康复楼的灾后重建任务,住院综合楼扩建工程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和设备安装。重新添置了DR系统、MECT(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心理CT、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波检查仪、彩超、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系统、生物反馈治疗仪、经颅磁刺激治疗仪、脑部电医学治疗仪、脑功能障碍治疗仪、失眠治疗仪、心理测验系统等先进设备。

一提起精神病医院,通常人们会自然地联想起高墙、铁门、铁窗、孔武有力的男护士,甚至于铁丝网、铁锁链……并伴随着疑虑甚至恐惧。今天的三台精神病院,却处处显现出祥和温馨的气氛:院内建筑简洁大方、规划有序;门诊、急诊,挂号、收费、就诊、检查、咨询,住院、康复、后勤保障,功能分区明确、流程合理简捷;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宽阔的活动场内,健身器、篮球架、乒乓球台、棋牌桌、休息椅散布其间。进入住院大楼,康复科内,书画室、阅览室、棋牌室、音乐治疗室、手工制作室、乒乓球室、健身房、超市、茶厅等病人康复设施一应具全;病房清新明亮,病床排列有序,床铺干净整洁,被褥整齐叠放;护士工作站与宽敞明亮、可容百人的活动大厅融为一体,衣着干净整齐的病人自由地在活动厅内看电视、打扑克、散步、相互交流或者闭目养神;更令人惊讶的是,不见了铁门、铁窗和铁栅栏,医护人员或掺扶着患者,或忙碌着书写,或“面对面”地与病员交谈着……处处体现着对患者的尊重、理解和人性化的关怀。

该院抓住机遇迎难而上,用心服务改善民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不但使医院环境、硬件建设、社会形象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正在成为三台最美医院;而且使医院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实现了跨越发展;职工的整体素质和福利待遇发生了质的提升。目前,医院规划用地40亩,实际占地33亩,业务用房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人员编制70人,在职职工150多人(在编人员56人,聘用人员9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91.34%,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16.67%,专科以上学历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7.36%。开放病床400余张,在院病人420多人,门诊人次、入出院病人数都不断刷新历史记录。该院连续十年获得县委、县政府及县民政局目标考核一等奖。

历经50余年风雨历程,三台县精神病院正在向“科室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服务一流”的发展佳境迈进。今天的成就,凝聚了省、市、县各级领导长期关爱的心血。特别是三台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社会福利、优抚和精神卫生工作,始终将精神病院的建设发展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来抓,是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拍板进行了首次迁建;是县委书记和县长带领四套班子及相关部门领导现场办公,亲自决定医院灾后原址改扩建方案;是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到现场调研,督促解决征地拆迁中的难题、工程推进中的困难,给医院持续发展规划空间……省、市民政和卫生部门领导经常到医院检查指导工作。是领导的关爱为医院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提供了最好的政策保障和坚强后盾。

从荒山古庙的坚守到异地迁建的艰辛,从抗震救灾的无畏到灾后重建的宏图,从业务拓展的执着到医院版图的扩展,从幢幢新楼的矗立到门诊与入出院人次和住院病人的新高不断,从员工人数的缓慢增加到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业务和新技术的不断开展……该院健步走来,几代人坚守和奋斗的目标、为之魂牵梦萦的心愿,他们不辞辛劳、不惧艰险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泉,始终是患者的冷暖、安危和康健,是建设一个能够充分接纳、关怀、帮助精神病患者的家,是医院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为更多群众提供呵护心灵健康的港湾……正如院长办公室里迎面那块“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牌匾所表达的那样,这不只是院长的座右铭,更是全体医护人员的行动指南,也是他们无论面对“优抚”、医保对象,还是面对“三无”、五保、流浪乞讨对象和严重肇祸精神病人,都始终坚持“不歧视、不放弃”原则的精义所在。

院长廖文斌谦虚地告诉我们:成绩瞩目,令人欣喜、来之不易,但已属过去。《精神卫生法》的实施,将全民精神(心理)健康水平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也给专科医院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牢记办院宗旨,在县委、县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和关心厚爱下,本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于大处着眼,于细节入手,用心服务,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努力建设技术更先进、服务更优质、管理更科学、群众更满意的民政福利、优抚和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倾力打造优秀的国家二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我们深信:三台县精神病院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陈锡烈)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