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三版 >> 正文

阆中扶移局全心全意为民服务

2013/6/24

把库区放心上   把移民当亲人

阆中扶移局全心全意为民服务

 

上世纪70年代,为了国家利益,为了经济发展,库区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大兴水利,水利设施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库区的深层次矛盾也更加凸现,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丧失。加上阆中十年久旱,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90%以上的移民生活贫苦,“五难”问题十分突出。

进入新世纪,阆中市扶贫移民局一班人,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坚定真扶贫,扶真贫的信念,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坚持以移民后扶与整村推进相结合,以库区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库区稳定与库区发展“相结合”的脱贫致富理念,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年一个重点,每年解决一道难题”的库区发展思路,整合资源,整体联动,梯次推进,引进龙头企业和业主大户,大力发展库区蔬菜、优质林木、干果、肉牛、花卉等特色产业,为库区人民脱贫致富增添内在活力。

该局定点规划,按照东面蔬菜,南面水果、西面肉畜、北面药材的库区发展战略,让库区每个村都有一个增加收入的致富产业,让群众自己造血。他们先后编制完成库区发展规划和2013-2015库区移民后扶整村推进示范片建设规划,在金银台、沙溪电航、红岩子电站、石滩、升钟解元水库六个库区根据区域气候、土壤和淹没区现状,从库区人民最期盼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突出基础和产业,编制了十余类、30多个子项目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此提升库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他们2007年对升钟库区实施三年扶贫攻坚,主要解决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在金银台库区、升钟库区、石滩水库库区、红岩子电站库区等实施了一系列的蔬菜、中药材、干果类种植和肉牛养殖产业开发。20082009年实施全市5个库区饮水工程,2010年完善配套库区公共事业,以及广电、通讯、村道等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启动了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并先后建成各类示范片产业园3个,使库区群众80%以上有了自己的增收项目,特别是2013年阆中市扶移局,以产业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果蔬产业,先后几次上成都,争取到后扶整村推进项目1300万元,启动了金银台库区的蔬菜基地建设,开发各类花木种植,并于3月份按照规划设计完成东岳坝蔬菜基地整体建设,包括园区的生产开发灌溉用水和排水设施以及园区进出水泥通道等设施,招引业主大户6户,成立专业合作社1个,流转土地上千亩,整理滩涂、河边地30余亩,采取“专业合作社+农户+市场”的经营理念,吸引了一大批返乡移民就地创业。

阆中市扶移局因事利导、以民生优先、产业优先、发展优先的原则加大园区建设整合涉农资金,先后从市林业、交通、水利等部门整合各类资金200万元,在库区示范园区完善饮水、道路、输变电等基础设施;同时整合信息渠道,给库区移民发展致富,提供优良的项目发展信息;整合技术人才,把懂专业的农、林、水、渔、蔬菜的种养殖技术专家请到现场做技术指导提供致富发展经。

情系库区群众,阆中市扶移局搞好三服务:引进种苗,通过互联网选择优质品种菜苗供给园区业主;市场的连联服务,与专业合作社一道,寻找市场供需渠道,搭建供需桥梁;产业劳务服务,与市劳务输出部门联系,为园区提供和输送劳务用工人员。

在库区建设中,阆中市扶移局做到三个统一,对园区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合理有计划地开发蔬菜种类;统一建设按照园区总体方案,设置二类大棚规格,统一用电用水;统一资金管理,实行专项专账,县级报账制度,不断激发库区群众盼望发展的内生活力,使库区群众增收一年超过一年,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观,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库区社会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短短几年,库区50%群众掌握了致富金钥匙。

阆中扶贫移民局,为了切实解决库区贫困、改变全市农村贫困面貌,付出了超常规的努力,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全局干部职工正以昂扬向上的斗志,把准创新脉搏,择准创新思路,号召和动员全社会参与合力攻坚的格局,努力创造和实现全市城乡没有贫困和谐共富和“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本报记者 何朝雄 张上成)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