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三版 >> 正文

大爱无疆谱写英雄壮歌

2013/6/24

——武警芦山中队在“4·20”抗震救灾中

 


4·20”地震当天武警芦山县中队的战士火速参加抗灾抢险



武警芦山县中队的战士整队出发转运救灾物资



 

武警芦山县中队的战士折收帐篷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位于震中的武警雅安支队芦山中队全体官兵,视灾情为命令,在成功自救避险的同时,第一时间出动26名官兵投入救灾,营救群众、转移伤员、挖出遗体、搬运物资、搭建帐篷……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强震危急

临危不乱成功避险

42082分,武警雅安支队芦山中队官兵正在进行军训汇操准备。突然,山摇地动、房倒墙垮,一场大地震降临。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中队官兵没有惊恐慌乱,自救行动有序高效展开——勤务领班员郭继平立即按响警报,不顾个人安危,迅速赶至勤务值班室,协助网络查勤员撤离;副中队长陈发湖立即下达紧急避险号令,冒着强烈的摇晃,身处可能被掉落的砖块砸伤的危险,一边紧紧抓住走廊上的扶手,一边提醒官兵安全疏散,确认最后一名官兵撤出后才离开,不到30秒钟,26名官兵就撤离至安全地带。对人员进行清点检查无一伤亡后,指导员冉攀科和陈发湖的脑海中同时闪现一个可怕的念头:一旦房屋坍塌,军械库会被淹埋,后果不堪设想!

关键时刻,冉攀科和陈发湖沉着应对。在第一波强烈震动结束后,两人决定兵分两路:一路在营区开展自救,加强对军械库和营区周边进行观察警戒;另一路火速对芦山县城展开搜救。

 

坚强堡垒

第一时间全力救援

震后的芦山县城到处都是废墟,惊恐的灾区群众手足无措,急切盼望有力的救援。

在通信暂时中断、救援器材有限、在位官兵较少的情况下,中队把抢救生命作为救灾第一要务。每到一处,陈发湖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班长郭继平、谈扬超曾参加过汶川“5·12”抗震救灾,对地震的凶险程度体验最深。当灾难降临时,两人再次挺身而出、义无反顾。

震后10分钟,陈发湖带领14名官兵组成的救援分队,采取拉网搜索、重点救援的方式对县城展开搜救。830分,救援分队冒着强烈的余震,搜救至芦山中学时,一名中年男子焦急万分地哭泣着求援,说自家房屋倒塌,怀孕的妻子和8岁的女儿被埋在废墟之中。当即,陈发湖带领救援分队跟随中年男子,到达金花小区救援现场,顾不上房屋可能再次坍塌的危险,向着嘎吱作响的砖石堆展开营救。这时,刚刨开上面的砖木块,救援官兵发现倒塌的楼板和房梁相互交错,一大截横梁和砖块死死压住孕妇的双腿,同时挡住旁边女儿的逃生通道。为稳定孕妇情绪,郭继平一边安慰孕妇和小孩,一边提供饮用水和食物。他们用液压千斤顶将横梁一点点顶起,一块一块的切开并挪走水泥板,刨出可容一人钻进的缝隙后,陈发湖立即钻进去,轻轻地将母女俩一点一点地往外挪……历经4个多小时的艰险奋战,救援官兵才将孕妇和小女孩救出。

这次救援的日日夜夜中,中队官兵面对生死考验,手上磨起了血泡,钢筋、乱石刺穿了脚底,他们都全然不顾,先后从废墟中营救群众4人,转移重伤员22人,挖出遇难者遗体10具,移安置群众2000余人。

 

树好形象

爱民助民秋毫无犯

自投入抗震救灾,中队官兵始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地震当天,突如其来的灾害让县城绝大多数人无家可归,中队把自用的5顶野战帐篷和褥子、被子都让给了涌到中队请求帮助的妇女和小孩,所有官兵就住在营房一楼的过道上,冷了就相互依偎取暖。

因中队对县城情况熟悉,所以他们紧急担负救灾物资的运送,共分发救灾物资30余吨,做到了不拿一分一毫。令人可敬的是,冉攀科的家离中队不远,地震中的住房已成危房,中队官兵主动提出,要把冉指导员家属接到中队住进帐篷,或派人送一点食物过去,但都被冉攀科一一谢绝。时至今日,他的岳父母和妻儿还居住在社区提供的10人居住的帐篷里。

这场抗震救灾中,中队官兵共平整灾民生活用地8000多平方米,搭建帐篷240余顶,抢救物资5000余件,只有指导员冉攀科的家,一样东西都还没有搬出来。但是,他的妻子在接受四川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还十分动情地说:“作为军人的家属,抗震救灾我也有一份责任。他这样做,我很理解,更感到光荣!”(本报记者)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