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县“五创”省级双拥模范县
2013/12/23
珙县县委书记陈有树率队看望慰问雷达站官兵
珙县县长叶盛率队慰问人武部官兵
宜宾市珙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三省结合部,是宜宾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总面积1150平方公里,总人口42.47万人。辖区内有珙县人武部、成空驻珙某雷达站、武警宜宾市支队第三大队及所属3个中队、武警珙县中队、武警珙县消防大队等8个建制连以上驻军单位。自2009年以来,珙县按照上级要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开展了新一轮省级双拥模范县创建活动,双拥创建成果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促进地方生产力和增强军地凝聚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加强领导,理清思路,双拥创建工作取得新进展
整体联动促双拥。把双拥工作纳入珙县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的总体规划,把创建双拥模范县的主要任务列入党委、政府的工作报告;把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将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融入到全县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和创建全省文明卫生县城工作总体方案;把双拥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和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制定了《珙县创建新一届省级双拥模范县工作实施方案》、《珙县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等文件和每年度双拥工作安排意见;把双拥创建工作与创建文明县城、卫生县城等活动结合起来,做到整体推进,优势互补,使双拥创建工作从单一的政府行为转变为政府指导下的全民行为。
充实力量促双拥。针对人员变动的实际,调整充实了县、乡、驻珙部队、企事业单位的93个拥军优属委员会,配备了93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做到了“四有”、“三落实”,即有人员、有牌子、有房子、有经费,任务落实、经费落实、措施落实;全县262个村委会、16个城市社区居委会成立了拥军优属服务小组,5个驻珙部队成立了拥政爱民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拥政爱民服务组和便民利民服务组13个,在全县形成了军地相连、条块结合、全方位覆盖、权责明确、纵横交错的双拥工作新机制和服务网络,做到了思想上不放松、工作中求发展、落实任务高标准,使珙县双拥创建工作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有了新提高
利用各类国防教育基地提高宣传效果。在全县建成“国防教育学校”14个,“少年军校”1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个;在交通要道和县城黄金地段设立大型永久性双拥宣传牌3处,公益广告12处,印发双拥宣传资料2.95万份,办宣传板报1.85万期,书写双拥宣传标语6000多条,订阅各类双拥报刊杂志2620份;在金融系统、卫生系统、车站、公园、大型购物商场等公共场所设立为军人服务标志140多处。
利用各类活动提高宣传效果。县上“四个班子”领导每年参加1-2次“军事日”或“军营活动日”活动,强化国防意识。2010年,在县城双三公园举行了“国防在我心中”国防教育签名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组织5户烈属家庭“赴南疆祭英烈”活动,取得了较好社会反响。四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组织召开双拥创建工作安排会、情况通报会、军地联系会8次,县乡两级举办大型军民联欢晚会3场、军地座谈会12次,军地之间开展体育友谊赛活动46场,广播电视宣传220多篇,在全县演出文艺节目12场,办双拥简报95期,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和网站刊(播)上双拥典型稿件72篇。
每年征兵期间,县广播电视台连续播放《兵役法》和《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增强了人民群众依法履行国防义务的观念,激发了广大青年踊跃参军的热情,每年按规定完成征兵任务,无责任退兵,无非户口所在地入伍问题。充分利用《新珙县》、珙县公众信息网等新闻媒体,积极开展“双拥宣传月”、“国防教育周”、“12.4法制宣传日”活动,使双拥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营造了浓厚的双拥创建氛围。同时,驻珙部队也在广大官兵中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等教育活动和“服从服务大局,共建第二故乡”、“争当优秀士兵”等拥政爱民活动。全县干部职工、部队官兵、学生受教育面达到100%,全民受教育面达到94.8%以上。
服务国防,真情拥军,支持部队建设迈出新步伐
“五项拥军”活动深入开展。2010年,制定了《珙县开展“五项拥军”活动实施方案》,着力开展“科技、教育、文化、法律、民企”拥军以及“两新”组织拥军活动。在“送文化进军营”以及“援建军营图书室,共建学习型军营”活动中,为驻军赠送各类科普图书1.02万册,极大地丰富了官兵业余文化生活;在“送法律进军营”活动,为驻军赠送法律书籍1000多册,邀请法律专家为驻珙官兵400多人进行了法律知识讲座,极大地提高了部队官兵的法律意识。同时县法律援助工作站和法律咨询站为驻珙部队现役军人家属提供法律咨询服务30多次;“送文化进军营”活动中,全县共派出教师、科技人员40多名,为驻珙部队官兵进行文化课补习辅导、计算机知识讲座,授课120节次。四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共吸收农村籍退役士兵就业150多人,开展慰问部队活动80余次,慰问优抚对象300多人(次),慰问金额30余万元。
支持部队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四年来,累计投入支持部队建设资金621万元。2009年,协调县智溢茧丝绸公司投资400多万元,将该部队驻地打造为成空一流营区、一流雷达站;投资20多万元,实施了县人武部大门改造、操场及营区道路硬化工程。2010年“八一”,县政府筹集资金3.8万元,帮助成空驻珙某雷达站、武警珙县中队、武警宜宾市支队第三大队购置电脑、电扇、烘干机等100余件,极大地改善了驻珙部队的办公、生活条件;2012年,县财政划拨90余万元,支持武警部队和人武部规范化建设;每年“春节、八一”,县委、县政府组织两个慰问团,对5家驻珙部队官兵进行了走访慰问,四年共送去18万元现金和价值8万元慰问品,帮助驻珙部队改善条件。
情洒驻地,心系百姓,拥政爱民谱写新篇章
围绕中心搞共建。四年来,驻珙部队先后投入400多个劳动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宣传教育活动20多场(次)、禁毒、防火宣传12场(次),军训学生5000多人次,义务理发100多人次,修理农用车、家用电器100多件;植树2万余株,绿化荒山100余亩;主动参与文明、卫生县城达标验收、城乡环境治理进社区等活动。
公益事业献爱心。四年来,驻珙部队爱心捐款3.1万元,爱心捐物1800 套,扶贫结对28对,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危难时刻显神威。2011年珙县人武部组织森林防火民兵54人奔赴巡场镇塘坎九社,经过7小时全力奋战,扑灭500余亩的森林大火,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2012年武警宜宾支队第三大队武装押运川南监狱劳教人员到川北监狱,无一人员逃窜;每年春节前夕,成空驻珙某雷达部队为底洞镇敬老院整治环境卫生、维修电器;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联防巡逻活动,为打造“平安社区”、“平安珙县”做出了积极贡献。四年来驻珙部队支援地方重点建设项目4个,出动人员836余人次,动用车辆49台次;参加抢险救灾14次,抢救财产价值296万元;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破解难题,落实政策,优抚安置实现新突破
重点优抚对象抚恤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四年来,直发各类定期抚恤补助2390.3万元(其中自然增长经费160.2万元),先后四次对全县各类抚恤补助标准进行了大幅度提高。在乡老复员军人月定补标准达到574元,带病回乡退伍军人月补助标准达到315元,参战参核退役人员月补助标准达到270元,各类定补抚恤金按时发放,定补抚恤面均达到100%;城乡义务兵家属(烈属)优待金年标准由2009年的1800元提高到2012年的3800元,四年累计发放义务兵家属优待金567.5万元,优待面达到100%,切实保障了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
积极探索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四年来,共接受退役士兵及转业士官840名,其中自谋职业149 名,发放退役士兵安置补偿金875.3万元,落实退役士兵培训经费25.8万元,培训退役士兵489名,推荐就业247人,城镇退役士兵安置率四年保持在100%。全县军队离退休干部、无军籍职工“两个待遇”全面落实。
重点优抚对象的“三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四年来,累计为重点优抚对象发放临时救济款18.5万元;将46名在乡困难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6名孤寡功臣增发荣誉金1.5万元;投入资金317.6万元为221户重点优抚对象新建维修住房,扶持118户发展生产;为1731名重点优抚对象统一缴纳参合参保费25.3万元、减免兑现门诊医疗补助金127.2万元;制定了《珙县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办法》,率先在全市建立了“参保参合、政府补助、医疗减免、一站式结算”的新型优抚医疗保障制度,实现了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险全覆盖。
部队官兵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认真落实上级优抚安置政策,完善了《珙县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暂行办法》、《珙县随军家属就业暂行规定》和县四套班子联系驻军制度、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军地联谊走访慰问制度等一系列拥军政策。发放未就业现役军人随军配偶生活补助金48人次16.8万元,解除了部队官兵的后顾之忧。(李珏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