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三版 >> 正文

仪陇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2014/3/3

  为切实加强规范仪陇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提高建设质量实现投资目标,达到预期效益,参照国家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有关技术规范和建设规程,结合县农业自身特点,制定标准。凡国家立项投资的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包括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均须按照本建设标准和各国家投资项目实施细则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检查验收。

  新农村建设基础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应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通过项目建设,解除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目标;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要达到较高水平,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项目区因地制宜推行节水灌溉和其他节本增效技术,农田林网适宜,生态环境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项目区要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主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项目区要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取得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区按灌区或流域进行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进行规模开发治理。按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配套措施,进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开发治理后,项目区与非项目区有明显区别,平原地区的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基本实现园田化;丘陵山区的项目区,川地基本实现园田化,坡地基本实现梯田化。

  项目建设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密切结合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充分尊重项目区农民群众意愿,主动让农民参与项目规划、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严格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落实工程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确保建成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应设置永久性标识标牌。标识标牌设置应当统一、规范、实用,包含项目区基本情况、总投资、财政投资、工程项目建设、管护运营、监督举报等基本信息。

  水利措施标准

  对于广大农村而言,水利设施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中,对 各项水利措施建设标准应符合水利部门制定的有关规程、规范和标准。

  在水源工程建设方面,新建、除险加固和更新改造的中、小型水库、山平塘、石河堰及蓄水池等工程,符合国家和水利行业的技术规范规定的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提灌站的水工建筑物、机电设备、输变电设施配套齐全,综合装置效率达到有关规范标准。

  山平塘整治建设是指在总容积在0.1~2万立方米的小型蓄水工程,且大坝坝高在6m以下的山平塘工程的整治建设;总容积在2~10万立方米以上或坝高在6m以上的山平塘工程整治,可参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的有关技术规范。按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规定,山平塘整治的工程等级为V级,建筑物级别为5级。按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规定,由于本标准适用于库容小于2万立方米、坝高低于6m的山平塘整治工程,洪水标准参照5级建筑物设计洪水标准按10年,校核洪水标准按20~50年标准执行。注:串联型山平塘的最上级山平塘,以及位于高暴雨区的山平塘,其洪水标准应按上限值取用。

  大坝整治, 坝顶高程采用设计(校核)洪水位加上安全加高和风浪爬高确定,安全超高可按设计工况0.3m、校核工况0.2m计算。对于坝顶、上、下游坝坡坡比等均有相应的数据标准。

  渠道工程标准

  渠道工程分为灌溉渠系工程和小型河道及排湿渠工程。对于这两项工程,均有明显的规范。

  灌溉渠系工程

  1.1灌溉系统完善,灌溉用水有保证,灌溉水质符合标准,灌溉制度合理,灌水方法先进。

  1.2仪陇县地面灌溉设计保证率水田应在75~85%之间,旱地应在70~80%之间;喷灌、微灌设计保证率应在85~95%之间。

  1.3灌溉水利用系数:中型灌区不应低于0.60;小型灌区不应低于0.70;喷灌区、微喷灌区不应低于0.85;滴灌区不应低于0.90。

  1.4输水、配水渠系(管道),桥、涵、闸等建筑物和田间灌溉设施配套齐全,性能与技术指标达到规范标准。渠道衬砌应坚固、实用、美观,连接平滑,转弯半径符合水利规范标准,抗冻性能好;管道输水的干、支两级固定管道长度合理设定,水泵、管道、出水口等综合配套,便民利农;在有条件且农民群众有积极性的地区,积极推广先进节水技术,提高项目区节水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1.5灌溉条件较差的旱地,应采取农艺、工程等节水措施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农艺节水措施包括蓄水保墒、地膜(秸秆)覆盖、选用抗旱品种、施用抗旱保水剂、深松技术等,各项措施符合技术规范。工程节水措施主要是建立小型蓄水工程,即根据降雨、地形、耕地等条件,合理布设小型塘坝、蓄水池等工程,做到坚固实用。

  1.6推行科学合理的灌溉模式。水稻田推广“薄、浅、湿、晒”模式;蔬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采用节水、丰产灌溉模式;严重缺水的旱地采用灌关键水等非充分灌溉模式。

  1.7项目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宏观上实行总量控制,微观上实行用水定额管理。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积极推行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模式,配备必要的量水设施,按用水量和核准的水价收取水费,以管理促节水。

  1.8建设标准。田间灌溉渠系工程使用年限为20年以上。田间灌溉渠衬砌采用4.5cm厚机制C20砼D40、D60、D80U型槽,提灌渠衬砌采用4.5cm厚机制C20砼D30U型槽或PE管,衬砌时按渠比降先浇筑宽40cm厚6cmC15砼垫层,衬砌时接头缝宽不小于2.5cm,勾缝砂浆标号M10,压顶梁现浇C20砼,梁截面25 cm×20cm。

  小型河道及排湿渠工程。

  2.1 小型河道防洪设计标准应符合有关规定,一般按10年一遇进行设计。

  2.2田间排湿渠设计标准应符合有关规定,设计暴雨重现期不少于5年。设计暴雨历时和排出时间应达到:旱地1~3天暴雨1~3天排除;水田1~3天暴雨3~5天排至耐淹水深。

  2.3排水系统健全,排水出路通畅,排水系统与灌溉系统合理配套,规格布局协调,设计标准参照灌溉系统,断面及坡度设计合理,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性能与技术指标达到有关规范要求,末级固定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符合当地机耕作业、农作物对地下水位的要求。

  2.4建设标准。小型河道及排湿渠工程使用年限为20年以上。小型河道边墙及底板衬砌采用12cm厚C20砼现浇,边墙按垂直于水流方向设C20钢筋砼梁,间距3米,梁截面25cm×30cm,田间排湿渠衬砌采用4.5cm厚机制C20砼D80U型槽,衬砌时按渠比降先浇筑宽40cm厚6cmC15砼垫层,衬砌时接头缝宽不小于2.5cm,勾缝砂浆标号M10,压顶梁现浇C20砼,梁截面25 cm×20cm。

  农业措施标准

  田型调整区域要集中连片。平整后的田块,要以田间道路或较大沟渠为基准形成格田,因地制宜地确定格田面积。以适应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应因地制宜进行田块布置,田块长边方向以南北方向为宜;在水蚀较强的地区,田块长边宜与等高线平行布置;在风蚀地区,田块长边与主害风向交角应大于60°。水田区耕作田块内部宜布置格田。格田长度以30m~120m为宜,宽度以20m~40m为宜;格田之间以田埂为界,埂高20cm~40cm,埂顶宽15cm~30cm为宜;水田区格田内田面高差应小于±3cm;旱田内田面高差应小于±5cm;当采用喷、微灌时,田面高差应不大于15cm。在土质粘性较好的区域,宜采用含水量较小的粘土筑土质埂坎,田坎高度不宜超过2m。当田埂高度超过1.2时,田埂外坡采用C20砼0.25m×0.2m棱形网格梁护坡。

  地型调整方面,15°以下坡耕地,按照有利于水土保持要求,建成等高水平梯地,地面平整,并构成反坡;土壤活土层厚度一般不小于25-30cm,地面宽度一般要达到3m以上,地埂稳定牢固(南方地区的田埂要采用石块衬砌或建设生物梯坎),修建好排水沟、泄洪沟,达到防洪标准,防止水土流失。

  通过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深松技术等措施,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改造瘠薄地要加厚土层,使耕作层达到20cm以上。要清除地间石块并掺合粘土。在有条件而又需要的项目区建立优质良种繁育基地,修建种子晾晒、仓储设施,配备必要的种子加工检测设备。良种繁育能力设计或区域内已具备的繁育能力,能够满足项目区内优势农产品生产的需要,具备优良品种的覆盖率达到100%水平的基础性条件。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平原地区主要作业环节具备基本实现机械化、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的基础性条件。

  此外,该标准还对田间道路建设、林业措施、科技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力争达到田间道路布局合理,顺直通畅。林业措施因地制宜,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达到林业部门规定的标准。在项目建设期间,推广2项以上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技术。在项目建设期间,对项目区受益农户进行优良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插、机耕和机收,节水灌溉等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在有条件且需要的项目区,积极扶持现有农技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具有技术推广服务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为其购置仪器设备、补助适量服务经费等方式,明确其在项目建设中的具体任务,并严格进行考核。

  (记者 何朝雄)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