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五强化”推进双拥工作纵深发展
2014/7/7
宣汉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军之乡,也是全省兵源和优抚对象大县。近年来,百万宣汉军民传承红军精神,发扬双拥光荣传统,奔跑奋进、风雨同舟,携手共创全省双拥模范县,在宣汉这片红色热土上再次掀起双拥热潮。先后荣获全国爱心献功臣行动先进县、全省双拥先进县、全省征兵工作先进县、全省国防生源基地县、全市双拥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连续两届被命名为全省双拥模范县。
强化组织领导。始终坚持把双拥工作作为党、政、军的重要工作内容,实行“一把手”负责,狠抓落实。县委、县政府、县人武部、县双拥领导小组坚持定期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和研究解决双拥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县财政建立了双拥保障金专户,坚持每年预算双拥工作经费不少于50万元,以保障双拥工作需要。各双拥成员单位明确了分管领导和联络员,各乡(镇)、县级部门、基层社会组织建立了双拥工作站(组),各部队建立了拥政爱民小组。建立完善了党委议军、军地联席、走访慰问、互办实事、结对共建、军事日、矛盾排查、双拥成员单位述职测评等“八项制度”,规范和指导全县双拥工作。
强化宣传教育。先后投入资金1.2亿元,新建了红33军纪念馆,对王维舟纪念馆、红33军纪念碑等30余处红色纪念设施进行了维修改造,对全县零散烈士纪念设施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在县内交通主干道和县城建立永久性固定双拥碑牌110多处,设置双拥公益广告500余幅,在车站、码头、医院、商店等服务窗口长期设立军人、优抚对象优先优惠服务标志250多个。同时,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双拥表彰大会,通过表彰先进典型,使军地双方重视双拥、支持双拥、关心双拥、参与双拥的氛围更加浓厚。
强化落实政策。倾全力解“三难”,在解决生活难方面,建立完善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逐年提高。同时,严格遵循普惠加优待原则,对生活困难的优抚对象予以重点帮扶。先后安排资金1500余万元,对2.1万名优抚对象困难户实施生活救助,帮助2500余户优抚对象困难户脱贫致富。在解决治病难方面,全面构筑了医疗优惠、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补助和慈善救助“五位一体”的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优抚对象治病难。在解决住房难方面,大力实施优抚对象安居工程,先后投入资金1200万元,为877户优抚对象改造住房2150间。同时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对2009年以来接收的2500余名退役士兵全部按政策予以妥善安置,发放地方经济补助3900万元,有培训意愿的退役士兵培训率达100%,先后向公安、城管、交通和私营企业推荐就业430余人。
强化军民共建。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入资金7000万元,划拨土地63亩,为驻宣各部队新建了办公楼,购置了抢险救援、办公及文化生活设施设备,对各乡镇人武部办公室进行了装修。先后帮助驻宣部队新建了退役军人档案室、微机室、图书室、活动室,赠送电脑50余台、各类书籍5000余册以及各类文化生活设施30余台(件),结对帮扶优抚对象困难户2500户脱贫致富。倾真情拥政爱民,驻宣部队把拥政爱民教育作为部队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视驻地为故乡,视人民群众为亲人,满腔热情地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先后建立扶贫小组40余个、扶贫点70个,帮助1000余户4500余人成为致富排头兵。先后为灾民、失学儿童和慈善事业捐助资金10余万元,出动部队和民兵6.5万人次,修桥铺路850公里。东乡镇黄金槽村民兵“三个一”示范工程,分别在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和四川电视台报道。在历次抗洪救灾中,驻宣部队都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第一线,积极抢险救灾,先后出动部队和民兵1.5万人次,转移受灾群众2.9万人,解救被困群众80余人,抢救物资价值1200余万元,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强化工作创新。近年来,宣汉县双拥工作立足于科学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机制、新形式、新载体,在“创特色树亮点”方面狠下功夫,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双拥工作新局面,凸显了双拥工作“五大亮点”:双拥经费实现财政预算化,部队建设和红色资源开发实现大发展,优抚安置保障水平实现大提升,拥军优属实现社会化,军民共建实现常态化。 (宣汉县双拥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