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三版 >> 正文

雪山之巅的“青年突击队”

2014/7/7

  雪山,神圣和纯洁的象征,一个令人神往和充满想象的地方,皑皑的白雪终年依附在雄伟的山体上。站在雪山上,仿佛伸手就能碰到天,四周是翻滚的云海,像一锅沸腾的鲜汤。头顶的太阳像一个淘气的孩童,拼命地释放它那无尽的能量,偶尔飘过几片云彩,伴随着耳边呼呼作响的风声,不禁让人沉醉。几座铁塔屹立在远处,仿佛在像世人宣示着主权。

  是的,这是人类文明产物。一座座铁塔,连接的是光明,是温暖。在皑皑雪山之间,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是这些铁塔的守护者,也是光明和温暖的引领者。

  折多山的风声

  折多山被称为进藏的“第一关”,平均海拔4400米以上,山顶终年覆雪,紫外线光照强烈,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这是折多山的真实写照。然而在山上,却有着这样一群顽强拼搏的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跟险恶的自然环境做抗争,这也是蜀能公司第一次在这样的高海拔环境作业,作为“电力天路”的配套工程,新都桥至甘谷地500千伏线路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5月27日,记者来到了“新甘线”项目跨越折多山的张力场。余仕江是有着20多年丰富经验的老送电工了,作为“新甘线”项目的副经理,余仕江亲力亲为,带领施工队住进了山里,时值N1110~N2012号塔区段的放线工作,工程难度十分大,山上共有4个点,人最多的时候达到80人同时在山上。从去年7月底立塔开始,除了春节在家过,余仕江一直呆在折多山上。山上没有路,余仕江就带领工友们一同修路,整整一个星期的努力,终于将张力场架设的所需设备运送到山上。受制于高原作业,机器在工作中极易发热,机器的高原反应严重影响了施工的进度,加上昼夜温差极大,每天只有靠低温启动仪才能启动机器。

  “四千多的海拔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的,每到晚上,头痛得像要炸开一样,严重缺氧让人喘不过气来,更别说好好睡觉了。为确保工人的安全,上山前所有工人都要进行体检,公司也会定期把药品送到山上来。几天下来,所有工人几乎都晒黑了,有的脱皮的样子简直看不下去,像我这样的都算好的了。”余仕江指着自己的脸说道。

  夜里,狂风吹着帐篷一直呼呼作响,仿佛在向世人宣示着什么。第一次上去的时候,由于对夜里环境都不熟悉,大雪把帐篷都压垮了,山上两个工人彻夜未眠。在那以后,每天晚上都会安排人每隔两个小时清理帐篷上的积雪。

  “我差点整投降”

  “我知道要脱皮,但不知道要脱几层皮。”余仕江这样说道。由于山上严重缺水,脱皮、嘴唇皲裂已然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上不洗脸也已成为了惯例,用雪水洗脸反而越洗越烂,只有等晚上下班的时候才能享受脸帕的温度,工人们都调侃地说自己的脸像老腊肉一样。在山上没有理发师,工人们就自己剪,有时候一呆就在山上呆半年,头发长得跟原始人一样。

  在山顶有一个露天食堂,高原地带的气压不足,只有用高压锅做饭,每天只有吃炖菜、喝汤,想吃个炒菜都十分困难,甚至连饭都是半生的。5月初的时候,风雪异常大,驻地用水十分紧张,工人们只有把雪煮化了再用雪水煮饭。余仕江说:“有时候走路都不能走快了,有一次上坡的时候起的太急,差点就直接晕倒,甚至连吃饭都不能大口大口的吃,吃两口得缓两口气,再慢慢咽下去,有好几次都差点把我整投降。”说完他不禁把脸转向一边,用他那粗糙的手一把抹去眼角的泪珠。

  去年9月初,有一次从N2016号基塔要到N2021号,早上8点就开始出发,一直走到晚上8点才到,中午只有吃自己带的干粮。山上水本来就紧张,再加上长期吃干粮,饮食不规律,有时候一饿就饿一天,山上的工人们基本都患上了职业病——胃病。吃、穿、住在雪山上都显得十分紧张,干活都喘粗气,效率严重降低,当地人都不愿意去的地方,送电工只有硬着头皮上!

  风雪中的眼泪

  折多山的风无情地咆哮着,拨动着离家人的心儿,把片片白雪撒向大地。

  4月底的一天夜里,雪像脱了缰的马儿一样拼命地下,大雪压得帐篷咯吱咯吱地响,都已经九点了,给工人送菜的配送车迟迟没有返回,项目部内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得知配送车陷入了雪中,项目部立马组织人手,派车去营救,直到凌晨4点,4名被困的工人成功得到了援助。

  有次张力场急需使用三级绳,大车拉了满满一车上山,因路上积雪太厚,车子轮胎打滑,只有靠人力助推,20多人合力拉着一辆10吨重的大货车,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山巅上缓缓前行,全程接近1000米,每拉十多米就要歇3至5分钟。途中,工友们还一起喊着“雄起、加油”的号子,从早上8点多,一直忙到下午4点半,终于将三级绳送到了张力场。路上风雪交加,工人又冷又饿,好多工人都没吃午饭,回到驻地直接累趴了。“那时候完全是靠自己本能意志坚持着,心里想着一定要战胜这困难,一定要克服环境因素,完成公司的要求。”余仕江斩钉截铁地说道,“干我们这一行,是挺辛苦的,但每次铁塔建好,线放好之后,看着雪山之巅的座座基塔,能够拍拍胸脯说,这是我们建的,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帐篷里的歌声

  高原的生活是艰辛的,除了气候的影响,通讯不畅也在精神上折磨着山上的人儿。山上本就没有电,再加上手机完全无信号,大伙儿与外界联系十分困难,有时候想给家里人打个电话都十分困难,大伙儿唯有把深深的思念埋在心里,和着冰冷的雪水咽下去。

  施工5队队长甘德鹏是张力场出了名的吉他手,同时担任放线队队长一职。甘德鹏是成都人,从过完春节一直没回过家,采访的时候,当记者问到:“你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他笑了笑说:“我想给家里打个电话!”他已经很久没跟家里通过信了,他知道现在想下山回家是不可能的,张力场的工作需要他,唯有把思念藏在歌声里。

  甘德鹏喜欢音乐,他喜欢弹吉他,但弹的也不是那么的标准,他的吉他都是自学的,自己买了书,一有空就去鼓捣。一把特有年代感的木吉他,边缘的漆也被磨掉了一大块儿,甘德鹏视如珍宝,常常带在身边。

  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大伙儿都在帐篷里围成一个小圈,一来开个小会,安排第二天的工作,二来大家聊聊天、唱唱歌,这算是他们仅有的娱乐方式了吧。

  在神圣的雪山之巅,一座帐篷在寒夜里瑟瑟发抖,狂风从山间呼啸而过。帐篷里,一伙人儿正围在一块儿,讲述他们曾经的故事,顷刻间,一股暖人的气息溢流而出。伴随着浅浅的木吉他声,帐篷里不时传来阵阵的歌声与欢笑声,风经过,带着大伙儿的歌声与欢笑,带去那远处思念的人儿。(记者 李彭川)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