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三版 >> 正文

共建安全社区 共享幸福家园

2014/12/1

——仪陇县马鞍镇安全社区建设纪实

省安全社区评定组组长赵全洲检查马鞍景区安全

  南充仪陇县马鞍镇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朱德总司令的故乡,全镇幅员面积53.3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2个城镇社区、常住人口5.34万人,辖区共有行政单位25家,学校5所,医院3家,小区卫生服务站24个(九)小场所173家。有国家AAAA级旅游红色景区——朱德故居琳琅山风景区,有全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朱德故居纪念馆,也有五宫一庙、红九军政治部遗址等历史古迹及历经300多年的客家文化。

  仪陇县马鞍镇自2012年6月在马鞍镇转盘广场成功举办创建省级安全社区活动启动仪式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安全社区建设专家及各级安监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在县、镇两级有关部门及全体居民的支持配合下,坚持“安全、健康、和谐”与“人人享有安全和健康的权利”的理念,按照资源整合、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要求,以“共驻共建、服务民生、增进福祉”为落脚点,扎实推进社区安全建设。两年来,辖区单位积极配合,社区居民热情参与,“小社区、大安全”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安全、稳定、和谐、宜居的社区环境逐步成型,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安全社区建设和各项工作取得双丰收。2012年至2014年4月,马鞍镇先后获得残疾人“量服”工作先进集体、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县安全生产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A 领导有力 措施到位

  强力保障,营造氛围,干群一同参与。加强宣传发动工作,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营造浓厚的氛围是建设安全社区的前提。两年来,马鞍镇着力创新宣传方式,开展全方位、多途径、立体化的宣传活动,使安全意识植根于脑,深入人心,动员各方积极参与,实现了各方力量的全聚合;通过“请进来作指导、走出去学经验、坐下来促交流”等方式,先后选派3批次共10人参加省市专题培训和讲座;3次邀请省市专家现场进行指导,并对全镇、社区干部和辖区单位分管领导举行讲座2次。通过层层召开党员会议、居民会议,组建各类志愿者队伍9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发放宣传单、开办讲座,努力提高居民知晓率和参与度。提升安全社区建设影响力。成立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组,整合社区宣传资源,营造浓厚的建设氛围。先后出动流动宣传车30辆次、悬挂横幅100余条、新增宣传展板和橱窗60多幅、喷绘大型广告2幅;在马鞍车站客车上张贴公益广告200余份、辖区临街30余块LED显示屏滚动播放安全知识。

  完善体系,整合资源,跨界合作。两年来,马鞍镇党委、政府将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确定为“一把手”工程。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和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了纵向决策通达、横向交流迅速的安全社区建设体系。

  横向互动,配合到位。2012年6月,马鞍镇党委、政府在马鞍镇转盘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建设省级安全社区启动仪式。两年来,促委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8次,通报工作进展,研究涉及多部门合作的问题,明确下一步工作。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还多次听取工作汇报,着力解决了资金不足、配合不力等问题;县委、政府将安全社区建设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为部门联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纵向联动,沟通到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马鞍镇安全社区建设得到县级部门、驻镇各单位的支持配合。如在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促进项目中,县国土局投入100多万元整治马鞍小学地质灾害,水务局投入229.26万元整治金山水库;县妇联通过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居民增强安全意识;镇政府与驻镇相关单位、各村(居)委会签定了《安全社区建设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各自职责。

  力量共享,统合到位。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统筹兼顾,集合企业标准化建设、司法“依法治县”和“六五”普法工作、公安“无毒社区建设”和“一标三实”信息采集、综治“平安创建”、交警“摩托车专项治理”、民政“和谐社区建设”、残联“残疾人量体裁衣个性化服务”、计生“基层文化建设”等各部门各类专项活动,借鉴经验、共享资源、集中力量,形成千条线、一根针、共建共享的大安全建设框架。

  整合要素,保障有力,增强后劲。强化要素保障,提供必需的工作条件,是推进安全社区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础。马鞍镇积极强化制度保障,制定伤害监测、信息交流与反馈、事故报告、安全检查等工作制度,建立了责任目标考核机制,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一票否决制”;强化人力保障。促委会落实了一批精兵强将,挑选了5名志愿者,还从社区抽调精干力量充实到安全建设工作中来、辖区各建设单位均落实了专门人员具体分管、具体操作;强化财力保障。2012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26亿元,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安全社区建设投入机制,各跨界部门集中统筹,重点倾斜,足额保障安全社区建设经费;强化档案管理。建立记录完整、分类规范的安全社区建设档案,制订了科学、规范、严谨的档案管理制度。

  B 项目引领 亮点突出

  实施村道公路治理项目,确保道路交通安全。2012年来硬化村道公路12.9公里,危险路段和事故多发路段设立警示标志牌145块,在临水,临崖3米以上路段安装波形防护栏11000余米;在学校等人流较多的路段、交叉路口,设置了减速带、限速标志、斑马线等交通标志、标线28处;城区道口安全项目。投入170余万元在城区安装红绿灯三组,在南海路、大湾路等街道增添道路交通标线28处,停车泊位76个,限速标志、禁停标志18块;摩托车治理项目。定期或不定期在重要路段和交叉路口对过往机动车进行检查,主要整治无证驾驶、酒后驾车、超速超载、摩托车拉客、不戴头盔等违规现象。

  实施森林防火项目,确保消防安全。成立了马鞍镇森林火灾扑救应急分队,各村(居)委会、重点防火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的自救队伍。在关刀山、龙呈寨等重点防火林区砍伐了防火隔离带,张贴了森林防火警示标语。积极做好春节、清明节等重点节日的防火宣传教育和重点林区的巡逻与值守;小场所消防安全项目。投资近100万元组建了马鞍镇消防中队,完善了场镇的消防设施设备,举行消防安全讲座5次,发放消防手册千余份,张贴消防安全图文1000余份,普及学防用火、用电常识及易燃物品的存放,火场逃生基本技巧等。

  实施群防群治项目,确保社会治安安全。安装天网探头10个,实现了重要路段、重点地区的覆盖,成立了两个巡逻队,划分巡逻区域,成立了文琳社区警务室,举办了四次法律法规宣传现场会,发放《安全法规知识宣传画册》6000余册;学校安全。筹集资金60万元对马鞍小学幼儿园、博达学校幼儿园的活动场地进行了软化处理。对室内、室外、玩具、游戏器材的尖锐角边进行了圆化、软化处理。中小学每学期举行一次防震疏散、防踩踏、消防应急、食品安全、校园暴力防范演练,设置了心理咨询室,组建了爱心教育平台,每年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不少于4次,清理了学校附近的违法摊点15个,确保校园周边安全稳定。

  实施小区安全项目,确保居家安全。投入资金60余万元,完善了小区配套设施、新建物管用房1间、规范完善停车位120个、路灯50盏、健身器材24套、监控视频6套;弱势群体关怀项目。先后投入20余万元,完善敬老院康复、急救设施,寝室床头上方安装紧急呼叫器等。在文琳社区设立了老人日间照料室,定期为老年人量血压、测血脂、检查身体,组织文娱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对285名残疾人全额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向残疾人免费发放代步车10辆;D级危房改造项目。2012年以来改造了辖区内的D级危房680余户,共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政府每户补助资金10000元,居民的居住环境、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实施地质灾害安全项目,确保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投入资金100万余元对马鞍小学崇德楼及校门口地灾隐患进行了彻底整治,保障了马鞍小学全体师生的生命安全;病险水库整治项目。投入资金229万余元,对金山水库隐患进行了全面整治,对白蚁危害进行了整治,对水库大坝内外坡进行护坡处理,并对下游坝坡进行了防渗灌浆处理,整治了水库排水体、重建溢洪道,增设大坝渗流观测设施,硬化坝面与坝顶及防洪抢险道路,增设防护设施;城区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在街道两侧重新栽植风景树802株,环境得到了绿化;更换路灯120盏,场镇得到亮化,居民夜晚出行更加安全;取缔占道经营,无照经营,规范户外广告、标语;严厉严控客运车辆站外揽客等。

  C  展望未来 持续推进

  经过两年来的工作磨合、宣传发动,马鞍镇安全社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促进长效机制的完善,马鞍镇将进一步完善事故与伤害监测体系。依托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学校医务室以及交警、派出所、消防、安监等专业部门建立事故监测网络,社区定期主动收集信息,对数据进行分析,大力开展更有针对性地伤害预防工作;多部门联合执法。进一步加大辖区企业及“九小场所”的检查力度,跟踪落实隐患整改情况,并督促企业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确保信息渠道畅通。注重调查研究,深入社区、学校、企业,通过调查问卷、领导接访日、开设信箱等多种渠道,广泛了解居民现实生活中的安全诉求;根据辖区实际情况持续开展安全促进项目。在优化原有项目基础上,通过新的伤害监测、问卷调查等工作,增设安全促进新项目,切实解决居民生活和工作中安全与健康问题;巩固流动人口分类监管的管理机制。运用“一标三实”信息采集成果,将安全知识宣传与文明行为教育引导相结合、流动人口管理及出租屋管理相结合,既宣传政策,又普及常识,进一步提高市民素质和增强流动人口安全意识。(何朝雄)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