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三版 >> 正文

以民为本 为民解困 为民服务

2014/12/15

——自贡市大安区突出打造亮点民生工程

区政府副区长胡立询问老人生活状况

大安区社会福利救助中心全貌

  2014年是大安区民政工作大发展的一年,在省民政厅、自贡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大安区民政工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十项民生工程”和“19件民生实事”民政项目及省民政厅、自贡市民政局绩效管理目标,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统筹发展,突出打造“阳光民政、贴心民政、满意民政”,努力探索开展基层民政工作的新途径、新做法,推动了大安区民政工作创新发展,确保了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积极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全面推进社会救助工作

  规范城乡低保管理

  自下发《关于学习贯彻<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以来,大安区民政局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组织全区民政干部对《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进行集中学习,汇编民政政策法规和救助工作审批流程,提升民政政策的透明度和知晓率。同时建立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和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避免“重复救济”、“多头救济”现象,确保社会救助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利益。

  低保一直是社会救助工作的重点之一,2014年1至12月,大安区城市低保保障179326人次,发放城市低保金3817.27万元,累计人均月补差212.86元;农村低保保障109581人次,1119.66万元,累计月人均补助102.17元。为进一步规范城乡低保管理,优化低保审批流程,实现片区集中审核制度,大安区民政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通知》,积极探索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机制,拟定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机制方案,对低保对象全面核查,积极开展城乡低保专项治理活动,突出治理“错保、漏保、人情保、关系保”等问题,打造阳光低保。截至日前,新审批城乡低保1138户、1318人,取消2072户、3049人,实现了低保的动态管理。

  在城乡医疗救助方面,实行季度集中审批制度,深入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实现新农合报销与医疗救助同步结算。2014年共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726.2万元,惠及4591名城乡困难对象,其中城市救助823人次、199.45万元,农村救助3768人次,526.75万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五保户达100%,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达到55.1%。有效推进城乡重特大病救助,累计救助城乡重特大病66人,共计98.7万元,其中城市21人、52.7万元,农村45人、46万元。资助27440名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参保参合231.984万元,参保参合率达100%。

  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打造“9073”养老格局

  2014年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发展的一年,从中央、省、市到区县各级相关领导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大安区积极推动出台《大安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立足大安实际,打造具有大安特色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力争在2017年初步形成“9073”的养老格局。

  为推进实施养老机构新增改造床位工作,大安区积极筹备配套资金200多万元,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截止目前,已完成新增改造床位750张。其中,新民镇敬老院维修改造床位100张,现已投入使用;大山铺镇敬老院和团结镇敬老院维修改造床位70张已完成;回龙镇敬老院扩建新增床位80张,目前已完成内部装修和附属设施建设;三多寨镇敬老院新增床位70张,已开工建设;大安区老年康乐休养中心等民办养老机构新增床位430张。

  依托农村敬老院和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大安区采取“全面覆盖、分类推进”的原则,按照统一吊牌规格、统一制度内容、统一制作实施、统一招投标的工作模式,合理制定并实施覆盖全区的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和货物采购。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凉高山街凉高山社区等城乡日间照料中心24个,占目标任务的100%;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站3个,完成农村幸福院建设12个,指导龙井街红苕地社区申报创建省级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社区。

  同时依托农村敬老院和城乡日间照料中心,对157名居家老人提供助浴、助洁、助餐、助医、助急等服务。对全区60周岁以上的散居农村五保户供养对象、散居城镇“三无”老人、居家养老的低收入老人、失能老人和独居老人以及城乡低收入家庭80周岁以上的居家老人等对象开展全面普查,建立相关数据库和档案,做到家底清、情况明;同时积极开展民办养老机构大排查整治行动,提升养老服务水平。联合消防、卫生、住建、环保、食品药品等部门对全区8家民办养老机构进行集中执法治理,加强民办养老机构的安全规范管理,保障入住老人的合法权益,使全区民办养老机构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夯实基层政权建设

  推进依法治区

  大安区严格依法依规进行换届选举,按照服务区域的人口数,增加村(社区)、组干部职数,2014年大安区村(社区)换届选举圆满完成。据统计,共选举产生村(社区)委员会班子成员530名、村民(社区)小组长1885人,村(社区)干部的党员比例、文化程度、年龄结构都得到了优化,进一步夯实了基层组织建设。同时提高村(社区)小组组长和村(社区)监督委员会主任的补助标准,按城乡人口规模数增加村(社区)办公经费,年净增办公经费支出13.6万元;兑现村(社区)干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离职补助21.36万元,进一步巩固了基层政权。

  深入推进村(居)务公开,完善村规民约。出台《大安区村(居)务、组务公开管理办法》,将进一步规范全区村(居)务、组务工作,提高基层工作透明度,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举办了村(居)务公开的专题培训,指导各乡镇、村(社区)按照公开目录,进一步规范公开内容、公开时间,全区所有的乡镇、村(社区)都建立了规范的公开栏,乡镇政务公开面达100%,规范率达100%,村(居)务公开面达100%,规范率达97%,政务、村(居)务公开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工作的通知》,指导村(社区)利用换届选举的契机,学习借鉴“中江经验”,把依法治村(社区)与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依法治省的要求贯穿在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中,落实到基层。  (本报记者 李彭川)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