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三版 >> 正文

浅谈如何让语文课充满魅力

2015/5/18

  ■ 中江县龙台学校 胡宝军

  被人称为“百科之母”的语文课,无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教学任务来看,身为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质,要让课堂充满魅力,要让课堂像蜜,牢牢粘住学生。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笔者仅以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的体会,谈谈浅见。

  深挖教材自身之美 以情动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魅力的方法很多,笔者认为最为持久的是教师必须善于发掘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如果教者在教学时既能讲清文章的理、又能讲出文章的情,即挖掘出文章的魅力所在,充分把握教材中的这些情感因素,用美好的情感来教育学生,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选用教材,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钻研教材内容的自然美。作者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者的审美观点。如刘白羽的《长江山峡》、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徐霞客的《游黄山记》等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祖国河山的壮丽,雄伟,读之令人心旷神怡,难以忘怀。这类写景作品易于理解,学生也十分爱读。

  钻研教材内容的社会美。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的伟大品格,崇高的思想感情,最容易激发读者的美感和兴趣。如苏轼的《石钟山记》,用一具体而生动的事实说明“事不耳闻目见,而臆断其有无”是不对的,他们的见解和认识是人类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美好思想的结晶,因而是美的。对优美的事物和思想感情加以挖掘阐释,学生自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

  钻研教材内容的艺术美。作者在描写自然,反映社会生活时,采用他认为最美的艺术形式塑造艺术形象,把客观存在的美和作者审美情趣融为一体,所以艺术美最容易唤起读者的美感。这类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也很多,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等都给人展现出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美好境界,让学生仔细领略,定能趣味无穷。

  灵活使用教学手段 引人入胜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依然全凭教师的嗓子,加黑板粉笔字这种最原始的教学手段来传递信息,不仅传递的信息量小,速度慢、质量低,而且大大落后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对此,笔者做了一些试验,即把先进的教学手段用之于语文课,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

  让学生自己录音朗读课文。笔者让每个学生备一盘磁带作为语文预习之用,每上新课则布置预习,要求是将所规定课文段落制成朗读录音交与教师,每节课用几分钟在全班同学面前抽查两个学生的录音,当堂播放,评论、打分,学生听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我的声音”,其乐趣无穷。此时学生又俨然成一个欣赏者,自己去体会作者语言的感情色彩及分寸,去鉴别自己的朗读与作品原意是否符合,去评判自己的劳动成果,而老师给的成绩是与付出的劳动成正比,且是学生本人早已可估的,学生劳动收获的欢愉可想而知了。

  利用现成的录像、录音带。如某电视台曾播过古装配以昆曲演唱的白居易的《琵琶行》,学生中反响极好,而且印象很深。受其启发,笔者把学校现有的录相带,结合课堂教学使用,可收到同样的效果。同时把专业人员录制的课文朗读录音放给学生听,或与自己的录音对比,这时学生兴趣很大,甚至向教师借磁带,下课、中午休息都在教室里一遍遍听,爱不释手,自然他们对该篇课文的理解就较一般学生深多了。

  引导学生看电视、听广播。模仿心目中的最佳播音员的朗读,让每个学生留心播音员的讲话、姿态、声调等,让其模仿,然后课余让学生各自表演一位心目中播音员的形象,这样学生在看电视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去注意播音员的朗读,揣摩他们是如何把握住文章内容,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的,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模仿起来,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当然听广播同样也能收到其效果。

  投影仪的普及,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充实,同样可带给学生许多兴趣。一般投影胶片的使用可代替原小黑板(或板书)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配合课文内容绘制风景图、地理图、连环画等,采用套色、套画(胶片叠用组合一幅完整画),再加以移动变化,配以解说录音,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在制作过程中除教师自己制作外,如果让学生参与制作则积极性更高,再则用投影胶片检查学生学习掌握情况,也比一般学生作业效果要好。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如果有条件,在语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文字等为一体,那么课堂教学的密度,课堂教学的效果则更佳。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