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四个”着力 争创四个“一流”
2015/6/8
大英县民政局全方位提升“五保”供养对象幸福指数
![](/news/UploadFiles_2079/201506/2015060723014556.jpg)
省救助处何晓明处长调研大英县隆盛镇中心敬老院
![](/news/UploadFiles_2079/201506/2015060723014501.jpg)
五保老人娱乐
![](/news/UploadFiles_2079/201506/2015060723014578.jpg)
西充县民政局前来考察学习
![](/news/UploadFiles_2079/201506/2015060723014571.jpg)
县老年大学走进敬老院慰问演出
![](/news/UploadFiles_2079/201506/2015060723014553.jpg)
敬老院
遂宁市大英县以“中国死海”名扬天下,坐落于川中腹地,有着东汉时期遗留的古郪国文明,历史悠久,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交通发达。近年来,大英县民政局在上级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2013年,全县对乡镇中心敬老院进行全面提标升级,9所敬老院全部达到国家民政部星级敬老院水平,其中7所被省民政厅命名为省星级敬老院,省民政厅多次推荐其他区县到大英县学习,河边镇中心敬老院被省民政厅推荐为全国模范敬老院参评单位。
着力抓机制建设
建立一流服务体系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从1956年确立至今,虽然历经挫折,但还是坚持了下来。作为我国“民政福利”的一项重要内容,大英县按照“以创建引领民政工作,以项目支撑民政工作,以民生保障夯实民政工作”的总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新颁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四川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实施办法》,以敬老院星级创建活动为抓手,努力完善基础设施、拓展服务功能、美化院内环境、提升服务水平,示范带动散居五保服务工作,开创了五保供养工作的新局。
从规范管理入手,出台《大英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大英县农村敬老院管理办法的通知》《中共大英县委办公室大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明确相关单位职能职责,确保责任到位。每年将五保供养工作写入县党代会、人代会报告,各乡镇人民政府也将五保供养工作的内容写入《年度工作要点》。形成了“县政府主导、民政部门牵头、乡镇政府主抓、其它部门协同”的齐抓共管局面。
建立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农村散居五保对象管理服务、县级领导和县级部门联系敬老院等“三项制度”。在全市率先规范五保供养机构管理,全县敬老院完成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成立大英县乡镇敬老院指导服务中心,强化全县敬老院业务指导和监督。
将五保供养机构工作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集中供养机构管理与服务人员1:10配备,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资支持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工作。充分利用医疗救助金为所有五保对象参合,并将所有五保对象纳入了大病医疗救助范畴,建立了农村五保供养人员大病分级住院治、小病卫生室定点治、普通病院里自备用药及时治的医疗保障机制,确保五保老人患病能得到及时、有效医治。
定期进行五保对象复核,做到五保供养进出有据、管理规范,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对五保供养经费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按季通过金融部门采取“一卡通”打卡发放的办法兑现,集中供养五保资金按季直接由县民政五保资金专户转入乡镇敬老院专户。
着力抓硬件完善
打造一流供养设施
大英县共有人口57万人,农村五保对象2006人,其中集中供养五保1103人,分散供养五保903人。全县有五保供养机构14所,床位总数1768张。
强化设施建设。2007年至2010年,大英县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村敬老院建设“四统一”原则(“统一规划布点,统一建筑风格,统一外观色彩,统一标识标牌”),先后对14所敬老院新建和改扩建工作。2012年,创建星级敬老院活动开展以来,在“四统一”的基础上,又累计投入400余万元,对新建敬老院按照国家星级敬老院标准进行全面规范,增设医务室、活动室、阅览室、理发室等硬件设施,同时完善硬件设备安装监控、健身器材及无障碍设施。
推行信息化管理。为保证全方位照顾,了解老人的生活状况,敬老院为每位老人床头安装了一套呼叫系统,在紧急情况下按求助键,系统自动拨打电话,并将情况传输到计算机上报警。同时利用计算机平台,为每一位五保老人建立了电子档案,将每一位五保老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生活起居、外出动态等全部录入系统,极大地方便查找和管理,也为各类定点医院、志愿者全面掌握老年人健康情况、定期开展随访和跟踪服务等创造了良好条件。
着力抓管理提升
塑造一流管理队伍
改进管理机制。要求敬老院工作人员上岗必须培训考核,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和健康证。不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注重对工作人员“爱心”、“善心”和“孝心”的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增强其服务意识。
做实亲情关怀。近年来,全县上下尊老爱老蔚然成风,团县委、县妇联、学校等单位每月都组织人员为五保老人整理床铺、打扫卫生、做按摩、洗衣服和被褥、做游戏;县医院或当地卫生院等单位每月都组织人员到敬老院为五保老人进行免费体检和做健康知识宣传;镇、村老年协会每逢重阳节、春节都会到敬老院和老人们谈心、共同表演文艺节目。联系敬老院的县级领导和县级部门工作人员还利用节假日、下乡等机会经常到敬老院看望慰问五保老人。
着力抓创新突破
铸造一流供养品牌
“五保’经费是制约”五保“制度运行的一大难题。怎么样让老人们住的舒心又减轻政府的负担让大英县民政工作者头痛。因地制宜发展园林式院办经济,增加“造血”功能是一大创新。院内可耕作土地全部种上了水果、蔬菜,不少敬老院还修建了错落有致的小道或休闲长廊,形成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有的敬老院还在附近租用土地扩大种养殖业规模。管理水平较好的敬老院年出栏生猪达到50余头以上,仅此一项就为敬老院每年创收5万多元,全县敬老院年均纯收入达到200余万元,1103名集中供养五保老人月均增收达到150多元。这些院办收入除去用于劳动奖励之外,其余全部用于五保老人生活补贴,各敬老院五保生活水平得到大大提高。
打造敬老院特色文化。县民政局每季度组织县老年大学演出队在全县敬老院开展一次巡回文艺慰问演出。从2011年起,每个敬老院都保证每月放一场电影、开展一场文体活动。敬老院每天定时播放川剧或音乐,工作人员每天坚持组织老人参加适宜的晨练活动,通过做广播体操、做按摩推拿体操、打太极拳等,增强了老人的身体素质。院内管理人员还经常组织老人开展唱革命红歌、下棋打牌、打乒乓球等活动。
不断拓展敬老院功能。在完善设施、美化环境、提升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入户走访、邀请参观、试入住、与已入住老人交流互动等方法鼓励散居五保老人入住敬老院,全县敬老院入住率得到快速度提升。目前,全县有入住意愿的五保入住率达到100%,创星级敬老院床位使用率全部达到95%以上。为了充分发挥敬老院社会效益,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社会,县民政局积极探索“确保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开展散居五保延伸服务,示范农村社会机构养老,探索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打造农村慈善救助平台,建立农村应急避难场所”等六大功能,努力将敬老院打造成为农村精神文明窗口。各乡镇慈善分会在敬老院以慈善爱心超市为平台,设立慈善捐赠救助站,传播慈善理念,方便辖区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开展慈善活动,并对辖区困难群众开展救助活动。新建的乡镇敬老院均设立了农村社区自然灾害应急避险场所,制定了应预案和管理制度,储备了必要的救灾应急物资,每年定期开展应急避险演练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
坚持做到散居五保同等化。在全面拓展农村敬老院六大功能基础之上,县民政局特别注重克服“重集中供养、轻分散供养”的倾向,建立了辖区散居五保台帐,敬老院工作人员每月定期带领集中供养且身体较好的五保老人巡回看望慰问散居五保老人,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敬老院重大活动邀请散居五保代表参加。对分散供养对象落实扶养人员,签订了扶养协议,制定定期走访制度,不定期组织集中供养对象或工作人员对散居对象进行走访,解决其生活、住房方面的问题,有力地保障了散居五保户的正常生活。在以后的工作中,县民政局将以创先争优为抓手,进一步规范管理,尽心服务,切实提高供养对象的生活水平,使五保对象过得更加舒心、更加幸福。 (彭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