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三版 >> 正文

创新投资收益扶贫 贫困户持有“原始股”

2016/3/31

工人正在为鱼塘修建泄洪渠道

  3月28日,在内江市东兴区小河口镇红林村,一片开阔的水塘波光粼粼,四道新砌成的条石田埂将水塘分成四块。水塘一侧,伴着搅拌机的轰鸣,二十余位工人正将石料一块一块镶入泄洪渠道,250多米的渠体不断“长高”。

  据红林村第一书记郑燕介绍,工人们正在修建的是该村水产专合社的创新投资收益扶贫新模式试点项目。该项目自今年1月动工,由市、区两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修建田埂、排灌渠道、生产道路等基础设施,将原有的约2.3公顷水田改造为鱼塘,出租给业主发展水产养殖。今年4月,鱼塘便可建成投产。

  该试点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90万元,产权归红林村全体贫困户所有,由红林水产养殖专合社统一管理,以股权形式全部量化给红林村5、9、10社的15户贫困户共45人,并颁发股权证。股本一共45股,每股2万元。红林水产养殖专合社将鱼塘经营权流转给业主,鱼塘业主按年支付租金。专合社再将租金分发给15户贫困户股东作为红利,每股每年可得红利1080元。

  项目实行贫困户自治理财,由项目理财小组负责对项目资金使用监督和贫困户股权红利发放。项目监督小组则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监督。

  鱼塘尚未建成,红林村人伍贤俊就与红林水产专合社签订了14年承包合同。据他估算,通过饲养四大家鱼及江团、黄蜡丁等特种鱼,年产量40吨,产值能达到60多万元,扣除土地流转费及鱼池租金,每年可获纯收入6.6万元。

  今年74岁林恒礼老人是享受股权的第一批贫困户中的一户。2014年,林恒礼因患脑溢血住院治疗后失去了劳动能力,和老伴付友生仅能靠低保勉强度日。对于村里的创新投资收益扶贫新模式试点项目,林恒礼表示十分支持。他说:“我干不了农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土地撂荒。现在加入专合社后,除了土地流转费,我们老两口每年还能领到2000多元分红。”

  郑燕表示,对拥有股权的贫困户股东,专合社实行动态管理,贫困户脱贫后还可继续领取两年分红,确保不再返贫,之后便不再享受股权收益。脱贫户的股权则传递给其他社的贫困户继续持有,贫困户收益股数保持为45股。就红林村来说,创新扶贫新模式项目使专合社、业主及贫困户三方受益,同时可带动周边乡村旅游、休闲观光、特种水产及红林鸡养殖等更多项目的引进。

  “红林村本来交通便利,水源丰富,现在有了项目引领,红林村的‘贫困帽’一定能摘掉!”郑燕说。(唐明润)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