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三版 >> 正文

春秋风华弹指过 伤残之躯惟自强

2016/8/15

——记省革命伤残军人大邑休养院刘德

抱笔作书的刘德

  刘德,1941年4月出生于四川内江。1958年应征入伍参加西藏平叛战斗,在西藏军区53师157团1营2连任战士,1959年元月,为支援西藏扎木地区平叛在翻越海拔6000多米的雪山时冻伤致残,双手手指被全部截除,被评为二级残废。1960年9月到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休养;1981年7月转到大邑荣军院(现称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大邑休养院)休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大邑县政协委员。

  日前,记者有幸见到了这位老兵。在大邑休养院的会议室里,刘德正在为来院学习、参加慰问活动的某单位党支部青年党员讲述革命战争年代的光辉岁月,回忆往事,情到深处,刘德的声音不禁哽咽了起来,第一次参加战斗,那时,他还不到18岁……

  18岁,西藏平叛光荣负伤

  1950年,西藏和平解放。1956年底,西藏地方政府中的部分上层反动分子,公然撕毁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958年,叛乱活动形势加剧。

  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做出“彻底平息叛乱,充分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的决定。西藏军区部队在司令员张国华、政治委员谭冠三指挥下,迅速投入平叛作战。

  十七岁的刘德,此时正应召入伍处于张国华的部下,西藏军区53师157团1营2连的一名普通士兵。作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刘德投入到了保卫祖国、平息叛乱的战斗中。在西藏昌都地区天寒地冻,空气稀薄,人站着不动也呼吸困难,这对于出生在四川盆地的刘德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脸上、嘴唇、手上都是裂口,头晕目眩、四肢无力。

  “第一次战斗是在左贡一个叫老然寺的喇嘛庙附近,从凌晨一直打到下午两点左右,战斗才告结束。部队抓获俘虏上百人,收缴枪支无数。从部队抬下来的五个战士,两人受伤,有三人牺牲,其中一人正是与我同时入伍的老乡,那时我恍然明白‘为国捐躯何所惧,哪怕马革裹尸还’的真义。”刘德回忆说。

  三天以后,刘德所在的部队又开始以扇形阵式,分别向藏南、藏北方向挺进。此后,刘德和战友们又经历了五次剿匪战斗,在藏南,刘德第一次尝到了负伤的滋味。入伍不到半年,就荣膺4次嘉奖。1958年冬,在风雪高原的平叛战斗中,刘德参加“尖刀班”,冒着炮火为连队追击叛匪开辟道路。

  刘德说:“在西藏剿匪,打仗并不可怕,最苦最累的是负重行军。由于土匪大部分是骑马,而解放军当时的部队只靠两条腿。跑的路实在太多,人的体力消耗太大,有时候后勤供不上,就吃糌粑,结果大便都解不出来;吃野生菌子,凉性的菌子吃下去,又开始拉肚子,战士们吃尽了苦头。”

  到了12月,大雪封山,行军打仗更加艰难。1959年元月,部队正在昌都休整,突然接到指示:在扎木地区,有5000多叛匪又聚集起来,还配有重武器。刘德所在团火速前往支援,当得知拉萨的大部队已对叛匪形成了东西夹击之势,刘德所在团为尽快堵住敌人逃路,决定翻越6000多米高的雪山。夜里,一场暴风雪突降,气温骤降到零下40多度,等翻过雪山后,刘德才发现,自己的手连同手套一起粘在了53式冲锋枪上,左手冻成了一坨冰,双手肌肉全部成了紫色,手指的肉一擦就掉一块,肌肉坏死,根本不流血。后来,刘德回忆,他的双手当时完全失去了知觉,幸好双脚未停,一直在走路,这才把它们保住了!

  这次翻越雪山,全团有近百人受到不同程度冻伤。部队将刘德和受冻伤的战士送医疗队救治。医生说:“冻伤毒性很大,如不尽早切除,整个手腕都保不住,以后伤口愈合也很慢。”手术的时候,副团长站在门口对医生说:“能保住一个指头都要给他保住,以后的日子还长,他还要生活。”但是,刘德的伤情实在太严重,医生决定将他所有手指全部锯掉。此时的刘德,悲恸欲绝,忍不住嚎啕大哭:我才18岁啊!没有了双手,今后怎么办呢?

  张爱萍介绍入团

  勉励之声受用终生

  拉萨的暴乱被平息,大量叛匪被歼,达赖集团败逃印度,唯独昌都地区的叛匪还十分猖獗。中共中央急派张爱萍副总参谋长来昌都召开作战会议,部署昌都平叛。

  有一天,医院院长突然到病房来说:“同志们,首长来看望你们了。”前来看望伤员的首长全部穿的军官衣服,而刘德只认识自己的团长、营长。当一位和蔼可亲的首长走到他面前时,营长说:“这个小鬼叫刘德,是个四川兵,有点文化,也很活跃,一直想当技术兵,可惜已负伤。”首长十分关切地问过他的伤情后,又询问他是不是共青团员。刘德回答:“我还不够条件,正在努力。”首长和蔼地说:“小同志,你今后还有几十年的路,一定要多学习一些本领啊!”

  刘德说:“感谢首长鼓励。”

  “好!我介绍你入团吧!”

  首长刚出门,营长就对刘德说:“小鬼,你知道刚才这位首长是谁吗?他是张爱萍副总参谋长啊,是个上将!小鬼,你很光荣啊!”之后的第三天,刘德的主治医生(时任外科团支部书记)罗运茹为双手残废的刘德代写了《入团申请书》。在入团宣誓大会上,首长宣读了张爱萍给刘德的题词。内容是:“刘德同志为保卫祖国、平息西藏叛乱负伤致残,这是很光荣的。他是部队的好战士,因此,我介绍他入团。”并向刘德转送了一枚“五四”运动纪念章。张爱萍上将的鼓舞和鞭策,从此成为了激励刘德以后数十年奋斗的力量源泉。

  每当在前进的路上遇到困难,刘德的耳边都会响起首长的勉励之声!

  身残志不残 乐观人生观

  1960年,刘德转回成都治疗。在新繁荣军院,刘德认识了同为双手伤残的老革命黄天然,黄天然热心鼓励这位年轻的伤残军人好学上进,不仅要多读书,学会写字,还要学会在生活上照料自己。在饭堂里,刘德请黄天然教他用残手抱着筷子吃饭,抱着钢笔写字、自己穿衣、扣扣子、系鞋带、拧毛巾等。刘德处处以黄天然为楷模,多年来,一直坚持读书,认真阅读了国内外许多名著以及中国的古典诗词等,拾起了发愤图强的信心。采访时,刘德开心地说到:“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

  1981年,刘德转到大邑荣军休养院。因工作积极,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出席省民政厅直属单位先进代表会,后又参加合川休养院筹建。在合川期间,喜爱书法的刘德,白天再忙,晚上也坚持用残疾的双手抱着毛笔练字。

  从合川回到大邑后,刘德在县文化馆的支持下,开始给机关的年轻干部和青年教师讲授书法课,成了大邑县远近闻名的“专业书法家”。一边讲课,一边系统学习,一边进行创作,刘德先后参加了许多大中型书法展览活动。“参加各类活动,对我促进很大,使我有机会跟这些名人大家交流学习。”刘德兴奋地说。

  身残志不残的意志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刘德的书艺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并受到中央、省级各大新闻媒体的关注。在成都市第一届书代会上,刘德被选为理事。大邑县两位政协副主席推荐他担任了县政协委员。1986年春节过后,省残联领导又安排他负责筹办“四川省首届残疾人书画展”。

  1985年,大邑县修建著名烈士——原四川地下党负责人车耀先纪念馆,县委、县政府想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馆名,多方联系无果。县委书记听说50年代张爱萍亲自接见过刘德,便拜托他联系。刘德不辱使命,写了一封长信和一副自己的书法作品连同全家人的照片,寄到国防部。没想到时隔多年,张老看信后,非常高兴,欣然为大邑车耀先纪念馆题写馆名,并专门为刘德同志赋诗一首:“身残志不残,乐观人生观,生活多情趣,青春愈万年。”张老还给刘德回了一封非常亲切感人的鼓励信。

  1988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吸引刘德为会员。1989年,刘德被省书协推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并被选举为常务理事兼创作评审委员。1991年5月,刘德以书法家代表的身份出席四川省第三届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他的作品和传略也被《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美术家年鉴》、《中国残疾名人大辞典》等多家辞书收录。

  1991年,刘德又应邀去锦江区残联工作,至2002年结束。十年中,他除了做好大量联残、助残工作外,还在提高书法造诣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性疾病也随之而来。经医生检查,刘德患上了冠心病。此时,刘德没有悲观失望,反而觉得自己应该为社会多尽些责任,积极参加政协的各种调研活动,为大邑的发展建言献策。刘德书写的几件提案,还被评为优秀提案,并被评为“有作为”政协委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关机构向他征集了多件作品。刘德书写的“福”字,由宜兴艺术品公司制成紫砂壶,作为礼品捐赠给奥组委。

  学习、工作、奋斗,这就是刘德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50余年来,刘德身上始终保持着这种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他常常自豪地说:“我没有愧对首长的期望,我没有愧对祖国的培养,我没有愧对宝贵的人生!”

  采写手记:在大邑休养院专门为刘德筹办的书房里,刘德语重心长的说:“人的一生,有做不完的事情,历史上文人多感叹人生短暂,艺术的追求无止境,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我玩微信也好几年了,现在都有六七十个好友了,平时可以跟同仁们更便捷的交流,也可以看看公众号里有关书画的信息,学习新思维。”看着刘德满脸的笑容,不禁让人想起50多年前那个风华四射的年轻小兵。  (本报记者 李彭川)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