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三版 >> 正文

传承百年古法酿艺 打造丹棱非遗“新名片”

2018/3/15

——记马嘴河白酒百年酿造技艺传承人王国建

马嘴河白酒以土坛装,入土窑藏

王国建亲自带上礼品慰问群众

      “老峨山下马嘴河,清清泉水绕厂流;土制白酒任你品,酒入饥肠暖心窝。”在眉山市丹棱县,说起马嘴河酒,可谓是妇孺皆知。百余年来,这首吟诵马嘴河酒的诗句,正是世人对马嘴河酒情结的最真实的写照。

      经过数百年岁月的洗礼和一代又一代马嘴河白酒酿造师的艰苦努力,如今的马嘴河白酒早已闻名遐迩。而在这期间,王国建这个名字也逐渐走进了大家的视野。近日,记者有幸走进马嘴河酒厂,采访这位缔造丹棱非遗“新名片”——马嘴河白酒百年酿造技艺的传承人,听他讲述“马嘴河”的前世今生。

      从丹棱县城前往张场镇马嘴河,一路的田园美景映入眼帘,不禁让人对这处佳酿孕育地充满了好奇。早就听说,外地人到丹棱,但凡喝酒,首选马嘴河白酒。请你喝马嘴河白酒,也似乎成了丹棱人对外地人的口头禅,马嘴河白酒在丹棱为何如此受欢迎呢?

      据《丹棱县志》记载,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张场马嘴河一带已经有人用杂粮酿酒。1896年,丹棱县城隍街人毛顺光到张场马洪才酒厂当酿酒师,以祖传酿酒秘方酿造白酒。1937年,张场乡金峡人王玉成拜毛顺光为师,学习传统的白酒酿造技艺,成为马嘴河酿造技艺的传承人。就这样,马嘴河白酒酿造技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延续至今。

      走进“马嘴河”

      探秘白酒制作全过程

      走进马嘴河白酒厂,一个个盖着红布的窖坛深埋地上,就像一个个等待开启的秘密,一群老工人们正熟练地酿制着白酒,选粮、泡粮、蒸粮、糖化、发酵、蒸馏……选优质上乘的五谷粮食,引纯净的老峨山山泉,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历经多道工序层层历练精制酿造。

      漫步酒厂之中,无处不散发着一股粮食的芬芳。纯粮食酒,在老手艺人们的手中,以最天然绿色生态的方式呈现,让人不禁想要喝上一口。众所周知,一款好品质的酒,离不开酿制地的秀丽山水。马嘴河酒,与一脉奇妙的山水密不可分。

      据了解,马嘴河水来自成都平原第一山的老峨山,雨水充沛,数十股山泉水在此交汇,形成安溪河的源头。优质水源,酿造美酒必不可少。马嘴河海拔700多米,常年平均气温16°C左右,微生物群大量存活,在白酒酿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酿的白酒,都是用土法制作,酿出后以土坛装,入土窑藏,出坛后,用陈年老窑调制。”现场老艺人表示,只有这样经过层层工序,精益求精,这样严格要求,才能保证白酒口感和品质。

      王国建表示,酒厂的白酒产品都是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组织生产,经各级质检部门多次检验均为合格,质量稳定可靠,产品一直深受顾客信赖与喜爱。

      30余年深耕酿酒技艺

      打造多个“知名”品牌

      据王国建回忆,他出身在丹棱县张场镇金峡村,从小在农村长大,条件艰苦,靠着对酿酒事业的热爱,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16岁的王国建就跟随父亲王俸权(原张场总岗酒厂生产厂长)拜师学艺,学习传统酿酒技艺。当时只想着:能将祖辈留下来的酿酒手艺传承下去,就心满意足了!

      谁承想,这一干就是30多年。在这30多年间,王国建从未放弃过热爱的酿酒事业,一次次接受挑战,快速提炼品牌价值,并逐步挖掘整理出马嘴河酒厂酿酒技艺的“王氏秘方”,仅用2年时间,就成功将马嘴河白酒酿造技艺申报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己也成为马嘴河白酒酿造技艺的县级非遗传承人。同时,还取得了“马嘴河”“峨山春”“端淑”“峨山魂”等品牌注册商标。

      实干派作风

      让他成为了圈内“名人”

      “了解王国建已经二三十年了,他属于内热外冷,虽寡言少语,但却是真正的行动派、实干派。他对马嘴河酒厂的产品品质力求完美、追求卓越的态度在同行业内有口皆碑。”他的圈内好友尤高文说,在我们圈内,大家都非常尊重他,喜欢向他“取经”。

      “而且,只有成为一个有温度并具有思想和社会责任的人,才有价值。王国建就是一个让人能感受到温度且有思想和责任的人。”尤高文如是说。

      事实上,正是这种精益求精、对产品追求卓越的精神,成就了马嘴河酒的非凡品质。在酒厂内,酿酒的每一道工序,王国建都了如指掌,主要环节更是要亲自动手操作,凡要出厂的每一批白酒,他亲自抽样送检,确保质优味美。

      在马嘴河酒厂的发展过程中,王国建始终秉承“自尊、诚信、责任”的企业精神,坚持“文化为核,品质为本”的经营理念,以“同步发展旅游休闲的方向,共享老峨山和黄金峡旅游开发未来”的战略眼光,布局川西南,打造白酒文化传承和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努力建成集白酒生产、酿造技艺传承、酒文化传播、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马嘴河白酒文化产业园。

      然而,这条路走的并不十分顺遂,有太多的艰辛不为人知,但王国建始终不放弃,为了他的“白酒”梦,他将付出毕生心血,坚持梦想,要走的路还太多,他说:我仍然在学习。

      扮演多重身份

      肩负责任不断前行

      这些年,在经营白酒品牌的同时,王国建还收获了许多身份,他不仅是丹棱县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丹棱县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丹棱县张场镇商会会长。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王国建始终把企业的责任扛在肩上,积极参加政协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政协委员权利和义务的理解、认识,增强了履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为马嘴河酒厂的发展创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政协组织的工业经济发展、省市级贫困村脱贫攻坚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等方面情况的调研视察活动,了解社情民意,并通过反映民情、提案、发言等形式,积极为丹棱县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认真履行县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和单位行风政风监督员职责,按时参加各种形式的监督活动,代表社会各界人士向被监督部门和单位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为促进部门和单位工作改进和行风政风建设作出了努力。

      据了解,在2015年到2017年,王国建主动参与联系帮扶省市级贫困村和对接帮扶贫困户活动,在县扶贫开发协会会长的带领下,深入到联系村和贫困户家中,实地了解贫困情况,分析贫困原因,研究提出帮扶计划措施,在资金、技术和生产资料、生活用品等方面均给予支持。

      据统计,在2016年以来,王国建两次在全国“扶贫日”和联系帮扶活动中捐款1.8万元,结对联系帮扶10名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每逢春节,他还亲自带上礼品及慰问金看望当地贫困、智障群众,将爱心和温暖送给他们。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和2013年“4.20”芦山地震中酒厂也受到地震影响,造成较大损失,但王国建心系灾区,率先带头捐款捐物,送往灾区。

      员工就是“家人”

      用心经营品牌“大家庭”

      在王国建心里,员工就是他的家人,没有他们的辛苦付出,就没有企业的今天,他始终把品牌建设放在心中,把员工看在眼里,切实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让广大员工共享发展红利,聚力企业品牌创新,提升企业的形象和影响力。

      从贫困家庭走出的王国建最懂得农村人的艰苦,加上他长期与酿酒师傅和工人们的一起劳作学艺,深知他们辛苦。他一方面加大投资改善生产环境条件,另一方面是提高酿酒师傅和工人的待遇。

      “自己吃过的苦,不想再让别人吃。”这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能有今天的感受,他说与自己在酒厂30多年来的创业经历有关。员工哪家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出面帮助解决。全厂近20名员工的工资从来未拖欠过,就是遇到企业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也按月兑现员工工资。

      正是有了这一次次的暖心举动,让他和他的“马嘴河”品牌,在2年时间,成为了县域白酒行业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荣耀世人的白酒品牌,多年时间,他凭着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实现了人生的一次次转折;他把做企业与做文化有机融合,怀揣梦想,不忘初心,传播酒文化,将“马嘴河”白酒做精做细。(万玉忠)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