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三版 >> 正文

用陪伴和关爱 温暖更多受助者

2019/5/9

——记内江市救助管理站兰莉


兰莉(左三)与同事入户探访困境未成年人


护送流浪未成年人回贵州

【按语】今年4月,在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联合授予91名同志“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内江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兰莉同志获得“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日前,记者深入内江市救助管理站对兰莉进行了采访。

      “我所做的这些工作,站上的同事都在做,幸运的是他们把我推荐出来了而已,若只是我一个人,是不可能得到这个荣誉的,我也是在这个集体中成长起来的,这是属于我们集体的所有参与者的荣誉。”对于获得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兰莉如是说。

 

      一座城市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高度。今年44岁的兰莉,是土生土长的内江人,参加工作25年来,兰莉始终保持着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吃苦耐劳的韧劲,践行着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忠实履行为民惠民的职责。

      在内江市的各大街道、小巷、桥洞、广场......兰莉和她的同事们,一次次穿梭在风霜雨雪、酷暑寒冬中,一次次为城市流浪者送上温暖和清凉,让每一位受助者在绝境中拥有了可以触及的“救命稻草”。

      从集体教育到个体教育

      结缘民政不忘初心

      2011年10月,因长期用嗓过度导致严重咽炎,兰莉主动结束了自己17年的教师生涯,进入了内江市民政系统。“原本以为转到民政系统会轻松一些,后来才发现,民政与教育都是需要用心用情的工作,都不是那么简单的。”兰莉表示,民政服务对象大多来自社会底层,每个人都有各种不同的原因,需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措施,不再像以前一样,上一堂课就教几十个孩子。

      刚到救助站工作时,兰莉身边的朋友都说:“你放着正常的娃娃不教,去管那些娃娃干嘛!”而在兰莉看来,只要面对孩子,都是在讲教育的,只不过以前是集体教育,现在是针对个体教育。因此,在救助管理工作中,对未成年人开展的帮扶教育,是让兰莉觉得最有成就感、最具现实意义的工作。

      2013年5月,内江市救助管理站接收到一名流浪少女小美。按照相关程序,小美在站上住了两天,核实情况后,站里安排送回了其叔爷家中。没想到,一段时间后,小美居然自己走路来到了救助站。

      “她是打着光脚板走过来的!从叔爷家到救助站,走了近3天。”兰莉感慨道。

      到了站里后,小美强烈表达了想在站上住,不想回家的意愿:“这里比屋头更安逸!”

      为此,兰莉多次跟小美做思想工作,又是洗澡、又是理发,才深入细致地了解到,原来小美的爸爸早已过世,妈妈已离家多年杳无音信。年幼的小美只得跟叔爷一起生活,可叔娘待她不好,经常打骂她,不让她上学,反而让做农活、睡牛圈。

      当时,已读过初中的小英,向救助站表达了想要继续读书的愿望。2013年9月,通过查资料、了解政策,救助站联系到四川省民政干校,兰莉随即与同事一起作为小美的临时监护人,送其到民政干校幼儿教育专业上学。

      在成都上学的日子里,小美重新找回了自信,步入了正常的生活轨迹。“那时候,她除了平时上学,还利用闲暇时间,去学校周边火锅店打工,寒暑假的时候每月还能挣2000元左右。”兰莉说,从民政干校毕业之后,小英还想继续读书。

      2016年6月,小美在兰莉的鼓励下,成功考上了北京社会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了解到事实孤儿就学可以享受一定的政策补助,兰莉还专程到小美户籍所属地乡镇民政社事办、民政局为小美开具了家庭情况证明,帮助小美全免了所有学习费用。

      小美刚到北京时,兰莉担心她受不了北方的气候,还与同事一起选购了两套厚衣服寄到北京。“这是四川省第一个由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走出去的大学生,她就像是站上所有人共同的孩子一样。”采访间,兰莉心中激起了无限自豪。

      看着小美的一路成长,兰莉表示,花费的心思比自己儿子都还多,自己的孩子不听话还可以吼他几句。而对于流浪孩子来说,缺失了相当部分家庭的关爱,心理更脆弱,需要更多的爱心温暖。因此,好不容易产生了亲近感时,批评教育的度更需要微妙把控,这比教育自己的孩子都更难。

      从流浪未成年人延伸到困境、留守儿童

      源头预防治标治本

      经历乡村和城区学校教育岗位锻炼,一直以来,兰莉都把爱孩子、爱工作、爱学习当做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坚持爱心、真心、诚心、耐心、恒心对待每一个流浪未成年人,努力培养其成为阳光、自信、进取的好少年,让他们尽早回归家庭、回归校园、回归主流社会。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家庭是他们最好的归属!流浪孩子,十个中有九个都是家里出了问题,如果孩子在家里能够得到温暖,极少有离家出走的。”兰莉表示,早在2015年前,内江市救助管理站已设立了社工科,但所针对的层面大多集中在站内的人员,所开展的也是一些简单的常规工作。流浪孩子送到站上之后,再根据户籍信息送回即可,横向工作开展相对较少。

      “流浪未成年人的帮扶不能只这样送回去就完了,这样往往会治标不治本。”为此,兰莉与同事亲自到孩子家里、村上、学校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开展监护评估,坚持家庭随访,再根据个体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办法,加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庭监护能力和养育水平,从源头上预防未成年人流浪与再次流浪。

      近五年来,兰莉牵头建立流浪未成年人面谈记录档案800余例次,建立家庭监护和评估档案800余例次,开展家庭随访280余例次,建立内江籍流浪未成年人家庭回访记录档案280余份,回访率达到100%,先后帮扶331名流浪未成年人,让其走进社区、返回学校、回归家庭。

      此外,兰莉还积极策划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送流浪孩子回校园“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等专项行动,根据被帮扶孩子的个体情况,加强教育转化,实施关爱型帮扶教育;策划实施流浪未成年人替代教育“站校合作”,积极开展“让陪伴和关注温暖流浪儿童的心”主题心理辅导活动,提升流浪未成年人的生存技能、社会常识和安全意识,帮助其重新建立社会支持体系,引导其走出困境,回归社会。

      不仅是针对流浪未成年人,兰莉还积极把内江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延伸到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她先后策划实施了赋权“向日葵”增能计划,走进10所学校、10个村、10个社区开展未成年人保护课堂、未成年人成长计划、法制赋权等系列宣传活动;策划实施相伴“蒲公英”成长计划,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生命教育”营会,为留守儿童提供“星星点灯”专业知识传授、心理辅导等;同时,还策划实施“守护天使、社工同行”活动,通过个案、小组、社区的专业工作方式,让社区困境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

      “对于未保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家长的工作,由家庭来加强监护。”据兰莉介绍,内江籍流浪未成年人小王,在1岁多时,由于父亲服刑,母亲离家出走,只得跟随二姑在外地生活,13岁时,最终独自跑出来流浪。救助站接到小王时,小王表示想回东兴区跟爷爷一起生活,正值入学时,才发现小王根本没有户口,无法办理入学。为此,兰莉专程到小王所在村上及派出所了解情况,并联系到小王父亲所在的监狱,最终在救助站的协调下,为小王父女做了亲子鉴定,为小王解决了户口问题,随即小王父亲也刑满出狱。至此,生活有了父亲的照顾,小王再也没有流浪出走了。

      敬畏、尊重每一个生命

      倾情奉献书写大爱

      在内江市火车站派出所附近,兰莉每次巡街都会碰到一位老人,当上前劝导时,老人还会挥舞着手里的棍子作势打人。“马上就要过年了,婆婆,您跟我们一起去站里过年吧!”兰莉热情地邀请到。

      “我不去,我在这里好得很。”老人一口回绝了。无奈之下,兰莉与同事只得先为老人留下一些干粮食物和保暖用品,却不想依旧遭到老人的拒绝:“我不要,我又不是叫花子,你拿这些给我干嘛!”

      起初的一次巡街经历,让兰莉感触颇深。“很多时候,做救助工作,不是你想帮就一定帮到他们的,需要非常注重方式方法,考虑被救助者的尊严,才能让他们乐于接受。”在兰莉与同事的坚持下,经过连续七个多月的巡街劝导与多次交流,老人与兰莉也渐渐熟络起来,这才说出了自己的真实姓名与户籍地。

      2017年,经救助站及公安系统多次查询,老人已无亲人,在与老人沟通后,兰莉随即将老人接到救助站,并按照相关政策将老人安置到福利院。去年春节前,兰莉还专程到福利院看望老人,老人已渐渐融入了福利院的大家庭生活。

      东兴区流浪残疾女孩小娜,由于自己会使用计算机,非常渴望得到社会认可,几度想要自己出去打工挣钱,最终却在外地上当受骗了。

      小娜被送回救助站时,兰莉与其聊了很久,了解到她想工作的意愿。兰莉便联系协调到内江市东兴区义东非金属废料加工厂,亲自带着小娜与其爷爷奶奶,实地到厂里察看,工厂当场录用了小娜,负责网上销售工作,不仅为小娜解决了吃住问题,每月工资收入还有2000多元。

      工作一年多后,小娜不仅交到了男朋友,两人随后也幸福地步入了婚姻殿堂。“如今,小娜的孩子也渐渐长大了,而且非常健康。她真的很阳光,我们每次见面,她都特别开心。”兰莉回忆道。

      诚然,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救助管理站是一个充满着温暖的地方。“救助站的工作是关爱型救助,救助范围包括所有生活无着人员,虽然苦、累、脏、险,但很有意义。”兰莉自豪地告诉记者,敬畏、尊重每一个生命,保证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这种大爱精神是救助站工作人员应有的情怀。

      “我们出去的时候,就是奔着能与受助对象打成一片的目的,如果你穿高跟鞋、旗袍去开展救助工作,可能会事倍功半。”在兰莉看来,救助工作不仅要克服现实困难,更需要小心翼翼地对待,针对不同的对象,说话做事都要讲究,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定要用心用情。

      2011年以来,兰莉撰写的文章先后被《中国民政》《新时代教育》《社会科学》《内江科技》《四川党的建设》和民政部、省政府、省民政厅、内江市委市政府网站等采用158篇,先后获得“全国民政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内江市政务信息先进个人”“内江市民政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因兰莉牵头负责的妇女儿童工作成绩突出,内江市救助管理站被表彰为“全国妇女儿童权益维护先进集体”“四川省青少年维权岗”;2018年,由兰莉牵头策划实施“爱在街角”志愿服务项目,还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银奖、四川省赛金奖。  (王普 本报记者 李彭川)

      >>>记者手记:

      一个个流浪、留守、困境儿童心中可亲可靠的“兰阿姨”,流淌的是兰莉对救助工作执着与坚守的情怀,是对“民政为民 民政爱民”理念的无限热爱。除了日常工作,在办公室的时候,报纸上的新内容,兰莉都会第一时间查看,有需要的还会剪切下来。特别是有关民政工作政策法规一类的书籍,她会时常翻阅,总是保持着一个学习的心态。

      采访期间,兰莉不禁感慨:“似乎自己喜欢站上比家里都更多了,与亲人在一起的时间,还没有跟站上人员一起待的时间长。因为你不知道受助人员在哪个时间点会来,他们来了就来了,没来就没来,但我们时刻准备着!”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