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三版 >> 正文

在实干中创新 在传承中发展

2019/9/5

——巴中市积极推进新时代拥军优属工作创新发展


巴中市委书记罗增斌参加海军巴中舰军地双拥座谈会


巴中市委副书记、市长何平调研光荣牌悬挂工作


巴中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武警支队互访联系


巴中市庆祝建军92周年军地座谈会

      巴中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拥军优属历史悠久、根基深厚。近年来,巴中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紧贴形势任务变化和军地改革建设实际,不断探索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拥军优属工作创新发展。

      聚焦强军热点

      下好服务保障“先手棋”

      近年来,巴中市始终坚持从发展经济、维护稳定、巩固国防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做到“两个强化”,把准爱国拥军新方向。

      强化组织领导体系建设。成立以书记为组长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立足于备战打仗,市委每年定期召开议军会议,专题研究解决驻地部队战备训练场地、营房建设、后勤保障、专项拥军以及专武干部、预备役民兵队伍建设等,部队有问必答、有需必应,体制机制顺畅快捷。原十三集团军来巴开展冬季野营拉练期间,市、区县、乡镇(街道)、村(居)四级联动有序开展支前慰问,带动上万乡亲自发前往慰问全体官兵,送上老区人民的深情和厚爱,让革命战争年代的拥军热情再一次升华。

      强化服务保障网络建设。所有乡镇(街道)、村居设立双拥工作站,主动负责帮助解决当地驻军、军人军属实际问题;市、区县部门建立双拥联络员制度,负责本部门双拥宣传、政策兑现以及双拥共建等。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组建以双拥工作站为基础的退役军人服务机构2876个,服务保障网络实现市、区县、乡镇(街道)、部门、村居全覆盖。

      强化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出台首部《红军文物保护条例》,在全省率先出台综合性《双拥工作规定》,以及《巴中市优抚对象保障办法》《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质效提升推进方案》《优抚对象扶贫工作专项方案》等一系列地方法规政策,深入推动拥军优属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连续三届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先进)城(县、区)“满堂红”,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

      聚焦宣传难点

      出好崇军尚行“组合拳”

      宣传群众、联系群众是双拥工作的“看家本领”。巴中市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载体,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态式,出好宣传教育“组合拳”。

      国防教育多样化。将每年8月定为双拥宣传月,通过领导干部过军事日、国防形势报告会、军民联欢会、学生军训、少年军校、知识竞赛、重走长征路等形式广泛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常态开展拥军优属政策法规宣传和工作动态报道,营造全社会尊崇军人的浓厚氛围。

      红色教育阵地化。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先后投资近10亿元修缮扩建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刘伯坚烈士纪念园、将帅碑林、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新建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空山战役遗址纪念园、红军文化长廊等一大批红色教育基地,开辟多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着力建设“全国知名红色旅游区”,年接待游客600余万人次。

      荣誉激励立体化。市、区县每两年开展一次评选表扬“十佳烈军属、十佳复退军人、十佳好军嫂”活动并滚动宣传,开辟固定专栏宣传荣立二等以上的革命功臣、受中央及省表彰的优秀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等先进人物,组织参加党委政府重大活动,乡镇(街道)、村居每年召开座谈会,将优秀退役军人纳入村居两委班子,广泛开展挂光荣牌、送立功喜报、奖励立功受奖现役军人等活动,增强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舰城共建时代化。争取海军总部成功命名“巴中舰”,2018年下水试航。签订军地双拥共建协议,市委、市政府常态开展走访慰问。组织创作《巴中舰歌》、《巴中赋》、美术作品24幅,摄制巴中对外宣传片、建设文化阅览室等,成为巴中对外宣传一块流动的国土、一张靓丽的名片。军地双方建立联络员制度,专门协调共建、互动等事宜,共同谱写“舰城共建、城舰共荣”的辉煌篇章。

      聚焦机制堵点

      打好破解难题“攻坚战”

      巴中市着力创新“四项机制”,倾力解决驻军和退役军人实际困难,全面提升幸福感获得感。

      创新优抚标准增长机制。市委连续两次发文,建立起老红军关爱帮扶、节日走访、生日祝贺、生病探望、医疗绿色通道、离世吊唁等制度,每月增发生活补助700元。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一体、同役同酬的义务兵家庭优待政策,标准达到入伍时所在区县上年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0%。在全省率先出台随军未就业家属发放补助政策、入伍大学生一次性奖励金高于全省标准4000元。

      创新社会救助常态机制。扎实开展精准脱贫,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建立困难优抚对象家庭台账,将生活困难的3700名优抚对象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对生活困难但不够低保条件的2400余名优抚对象给予临时救助,实行医疗减免、资助参保、医疗报销、医疗补助和大病救助政策,采取“四送一包”(送技术、送项目、送信息、送资金、包脱贫致富)方式,帮助1500余户优抚对象家庭实现脱贫奔康。

      创新就业扶持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免费培训,市级统筹、区县实施,部门联动、资源整合”的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实现有培训意愿的参训率100%,100%推荐就业。依托各类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搭建退役军人与用工单位双向选择平台。落实税费、贷款等方面优惠政策,鼓励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岗位,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带动创业2700余人。实行政府“兜底”,先后为退役军人开发公益性专岗3500余个,充分保障退役军人就业创业。

      创新社会拥军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基础作用,每年开展征兵宣传、走访慰问、结对帮扶等拥军优属活动上万次。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建立部门联动的优抚安置、医疗保障、再就业服务、部队后勤保障和军人及子女教育体系,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医疗服务保障等各类活动6000余次。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军企共建和结对帮扶活动,驻地部队与企业结成共建对子37个,年投入拥军资金800余万元。  (袁勇 吴坤峰)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