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三版 >> 正文

互助养老积分制 引领农村新风尚

2020/6/4

——眉山市洪雅县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之“宋安实践”


宋安村日间照料中心

      眉山市洪雅县中保镇宋安村位于洪雅县城西部,幅员面积8.2平方公里,共有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38户2480人,党员84人,耕地面积2800亩,林地面积1550亩,主导产业以茶叶、水果、林业为主。全村60周岁以上老年人471人。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现象日益明显,宋安村两委针对农村老年人缺少关爱陪伴、参与村级事务少、参加文化活动少、居家自主养老难等问题,积极应对农村老龄化问题,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开展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为契机,坚持“政府主导、村委主办、老协主抓、社会参与”原则,通过实施“积分制”互助养老,主动探索符合农村实际情况、满足农村老人实际需求的养老服务方式,通过创新工作机制、丰富服务平台、完善形式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实现了养老服务“老年人喜欢、中年人向往、青年人认同、外出者放心”,全村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村委主抓、用情推动。在中保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宋安村成立农村养老服务分中心,由村支部书记担任主任,村主任(村老协会长)担任副主任。采取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形式,广泛调研征求意见,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百姓议事堂形成共识,制定了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宋安村爱心储蓄邻里守望、互助养老实施方案》《中保镇宋安村“爱心储蓄·邻里守望”互助养老服务积分及兑换细则》,村级组成专班,有力推进,确保实施成效。

      五支队伍、互助养老。按照低龄助高龄、健康助失能原则,广泛征集本村志愿者,积极动员老协成员、党员骨干、村级后备干部及有一技之长的乡村医生、农村工匠、理发师、电工等人员,通过个人申报、村委审核、镇级备案,组建了由低龄老人组成的互助养老服务队、由村级后备干部组成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由妇女组成的巾帼志愿者服务队、由党员干部组成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由残疾专干和热心人组成的残疾人志愿者服务队等5支服务小分队,针对不同对象提供相关服务。志愿者通过“1对1”、“ 1对多”实现80岁以上无自理能力的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留守老人等群体服务全覆盖。服务内容上,包括清洁卫生、生活照料、救助帮扶及纠纷调解、电器维修、代买代卖等服务。服务性质上,实行低偿与无偿服务相补充,有偿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共性与个性服务相融合,共为本村86名服务对象建立服务档案,一人一档一册,服务过程全程记录,服务质量跟踪评估。

      五种服务,邻里守望。服务老年人突出亲情化,拒绝形式化,真正实现老年人养老不离家。明确5种个性化服务模式:日常服务,依托日常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聚会交流、文化娱乐、学习教育、日间就餐需求;集中服务,每月确定2天为“老年人集中服务日”,确定活动主题、内容及流程,如理发、健康体检、文化活动等;上门服务,根据老年人实际,安排志愿者每周至少上门巡查1次,为老人打扫卫生、擦洗身子、聊天等服务;紧急服务,及时跟进老年人信息,动态了解,发生家庭纠纷、房屋漏雨、庄稼收割等突发困难,组织志愿者提供紧急需求及时服务;分散服务,在7个村民小组依托老人平常自发聚集的商店、农家大院建立服务点,落实专人负责提供棋牌、茶水、打扫卫生等组级分散服务。目前,志愿者已经由初期的34人发展到195人。

      爱心储存、积分管理。通过实施服务积分制,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氛围。结合宋安实际制定了养老服务积分兑换细则,建立积分服务台账,对志愿者提供的一般性服务1小时积1分,对房屋修缮、家电维修等工作难度较大的服务,1小时积3-5分,积满30分可在本村养老服务分中心慈善超市兑换相应实物或兑换相同时间工作量的养老服务,积分可继承或捐赠。每年对积分达300、200、100分的志愿者分别授予三星、二星、一星志愿称号,集中授奖,鼓励带动更多有劳动力和爱心人士加入互助养老服务队。截止目前,5支队伍累计提供服务9000余人次、爱心积分2.2万余分、捐赠积分5200分,实现老年满意、群众支持、社会认可。服务积分兑换所需资金、物资采取爱心募集、自我造血等方式解决。

      经过两年的实践,宋安村探索互助养老积分制,打造了有温度、有温暖的老人幸福港湾,村养老分中心成为名符其实的“老年之家”,实现“四个转变”。

      实现“自助养老”向“互助养老”转变。互助养老解决了农村老年人一系列急难愁盼问题,成为乡村治理中一个有效载体,让老年人真正实现了养老不离家、活动有去处、急难有人助,让家门口养老成为现实。党支部书记李元海表示,爱心储蓄让志愿者服务更有价值,人人都会老去,付出服务最终会反哺到自己身上。

      运行机制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大力推动日间照料中心在服务好老年人的同时,拓宽增收渠道,推进服务多样化。通过流转土地建立自助菜园、幸福果园、幸福鱼塘,实现自给自足。通过开办慈善超市、发动企业乡贤捐赠等形式增强“造血”功能,逐步实现从输血、补血向自我造血转变,农村养老实现可持续发展。

      活动方式从“自娱自乐”向“精神涵养”转变。坚持把培育老年人精神健康作为重要抓手。为改变老年人活动就是打麻将、扯二七十的现象,在村养老分中心开设银龄学堂、创设乡村俱乐部,充分发挥村级老协、道德评议会、文化理事会的教育引导作用,定期开展爱国教育、文化展演、红色旅游、康养培训、老少互动等活动,让老年人不仅老有所乐,且老有所学,提振老年精气神,倡导乡村正能量。

      乡风文明从“要我文明”向“淳朴民风”转变。通过常态常效的活动开展和互助服务,老年人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更为青年人作出了表率,有力促进了社会治理,乡风文明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向好,孝老爱老蔚然成风。全村家庭供养矛盾纠纷从以前的每年5起以上,下降到每年没有再发生1例。家庭和睦,人心思进。每年坚持开展孝儿孝媳评选。许多外出务工青年感激养老分中心对家中老人的照顾,自发向分中心捐赠物资用于关爱老年人;周边村民累计向日间照料中心捐赠菜、米、油等物资50余人次。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宋安村先后荣获全省百佳温暖社区、眉山市“六无”平安村等称号。(本报记者 李芊浔)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