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三版 >> 正文

推进残疾人康复体育的难点与对策

2020/11/5

康复体育是指通过体育锻炼的手段,在适应性的锻炼和康复过程中,帮助残疾人恢复或保持一定的器官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身体器官或组织的残疾而带来的功能缺失,包括医疗体育、矫正体育等。我国的康复体育具有难度大、个性化突出、总体水平不高等特殊性,由于起步较晚,还处于一个需要不断发展完善的阶段,需要摸索出一套能够解决残疾人参与、共享、融入的可操作的实施标准和实施路径。

一、康复体育的现实意义

康复体育是残疾人通过体育运动促进机能改善、增强身体素质、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融入社会活动、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我国有各类别残疾人8500多万,多种体育锻炼的形式已经成为残疾人尤其是中度及重度残疾人重要的康复训练手段。残疾人康复体育是残疾人平等享有体育权利、实现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体现。加强建设残疾人康复体育对提高残疾人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增进残疾人福祉、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实现全民健身、全民共享、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具有现实重要意义。

二、我国康复体育的现状与难点

我国残疾人康复体育起步较晚。残疾人康复体育的参与率与普及率仍然较低,普及程度远远不及其他发达国家。据调查,自国家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比例仅为14.6%,低于全国体育人口比例33.9%。我国残疾人康复体育工作存在重视不够、普及性差、专业人才缺乏、项目研发少等问题。

(一)残疾人康复体育观念薄弱。由于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等因素制约,多数残疾人对自身的身体康复缺乏信心,对体育康复缺乏科学认知,认为体育只能锻炼身体,不能起到促进康复的作用,更倾向于借助医疗手段促进身体康复,康复途径多为医院或康复中心;我国残疾人康复体育的宣传普及工作还不到位,一部分残疾人对康复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也不了解自己享有相关的优待治疗及康复体育的参与途径。

(二)残疾人康复体育融合人才匮乏。康复体育是以康复医学为基础,康复体育人才不仅要具备医疗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运动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在对残疾人进行医疗康复治疗后,需要进行运动方面的指导并制定运动处方。目前,我国的康复体育缺乏既懂体育又懂医疗的专业人才。

(三)康复体育的针对性器材研发不够。目前适合残疾人的康复体育器材不仅种类少,并且大多为健全人和残疾人通用的体育健身器材,虽然经过试点和研究已经增加了一些种类,但与残疾人的个性化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残疾人康复体育的实施路径

政府、机构和有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促进残疾人康复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扩大社会宣传,提升公众对残疾人康复的关注度,吸引和调动社会资源积极参与残疾人公益事业,推进残疾人康复体育项目普及、器材开发、人才培养等相关工作。

(一)培养残疾人康复体育意识,增强残疾人康复体育信心。通过在残疾人院校、康复中心和社区开展康复体育知识科普讲座等方式,让残疾人了解康复体育对身体康复的重要意义,普及残疾人及其家庭和社会大众对康复体育的知识;加大残疾人体育设施、场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营造尊重残疾人、保护残疾人的社会氛围。提高残疾人参与康复体育的积极性和科学体育康复意识;加强专业人员对残疾人的指导,帮助他们正确使用康复器材进行身体锻炼,通过康复体育手段的干预,促进残疾人身心康复。尤其针对中重度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可以为他们提供“三送服务”,传播科学有效的康复体育锻炼知识和方法,帮助他们提高身体机能,让残疾人享受个性化、精细化的居家式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服务。

(二)加强残疾人康复体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构建残疾人康复体育服务体系首先要加强残疾人康复体育人才培养。由于残疾人存在个体差异性,为其提供科学的、专业的康复体育指导方案需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对康复体育指导员的跨学科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通过体育和卫生两个部门联合举办体医融合培训,实施培养计划,培养能开运动处方的医生。高校设置康复体育相关专业,培养体医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加强康复医学、康复体育等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增加残疾人体育服务产品,不断提升残疾人康复体育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各级残疾人体育机构的服务能力。

()加大对残疾人康复体育的器材和用具的研发。结合实施的康复体育项目与专业机构共同研发适合不同类别残疾人的锻炼方法、锻炼手段和锻炼目的以及所适用的体育器材,增加其科技含量,满足各类残疾人的不同需求,提高残疾人健身和康复体育的效果。康复医务人员和体育专业人员应密切合作,创新残疾人康复体育服务模式,不断满足残疾人康复锻炼、提高机能、恢复能力的基本需求。(成都市残联课题组)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