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三版 >> 正文

身残志坚争脱贫 勤劳致富帮乡邻

2020/12/10

加敏林下养殖场刚孵化的一批鸡苗

“今年土鸡的行情还行,我已经卖了1万余只,销售收入大概在100多万元,纯利润将近20万元左右。”128日,在巴中市平昌县加敏林下养殖场,杜加敏一边用火钳为鸡舍加碳增温,一边给记者细算他家今年的收入账。

“目前大、小鸡存栏仅5000余只,达到出栏标准的快卖断货了!现在客户都争着要,货源已经跟不上了!”随后,杜加敏换上专用养殖服装和雨靴,走进公鸡饲养区逮鸡。敏捷的身手,丝毫看不出他是一个全身75%深三度烧伤、右腿后曲僵固100度、只有5根半截手指的残疾人。



2018年,杜加敏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奋进奖”,并被评为首届“四川脱贫榜样”

意外遭遇火灾

全身75%重度烧伤致残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杜加敏的父亲曾就职于平昌县广播电视局金宝观差转台。后来,父亲不慎从差转台铁塔上跌落,造成脑震荡,随后又转为运动性癫痫,失去劳动能力。

年方20出头、正在外务工的杜加敏不得不辞掉工作,回家照顾父亲,并养鸡赚钱。但第一次养鸡却以失败告终,由于当时的平昌县不仅市场小,而且交通落后,50只鸡养半年下来才赚了300元。为了撑起整个家,他只得放弃养鸡。

19972月,杜加敏在板庙镇街道租了个门市开店,经营电器维修、打字复印等业务。“尽管父亲病倒在床,一直由我们照顾,但全家日子还是过得很幸福的。”杜加敏说,开店的时候,最多的一天接了60多个业务,收入8000多元,连续9天收入2.7万元。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2213日,是杜加敏终生难忘的日子。店里的一场意外火灾不仅将他拼搏半生的积蓄化为灰烬,还将他全身75%深三度烧伤、严重脱水,更严重的是右腿后曲粘结、十指指尖焦化粘结一体。平昌县医院烧伤科主任袁小平见到后惊呆了,连忙催促其妻子,“快送大医院抢救,不然生命不保。”

在重庆西南医院抢救40多天后,杜加敏还经常性昏迷、胡言乱语。当时,亲朋好友建议放弃治疗,但妻子执意不肯,“只要有一口气,就是倾家荡产、几辈人还债,都要抢救。”随后还将他转到武警四川省消防总队医院,经过治疗,杜加敏总算清醒过来,烧伤也基本好转,但双手仅剩5根半截手指且指根烧结一体,右腿后曲僵固100度。此后,在平昌县医院治疗了6个月后,他回家康复休养,并被鉴定为肢体二级残疾。

身残志坚与命斗

“家人还需要我照顾”

“那次大火,仅烧掉的铜线、电器配件、打印机、电脑、相机和4万多元现金等,就价值50余万元。”杜加敏回忆说,暖心的是,客户听说他的情况后,非但不要他赔偿;同时,相关单位、板庙镇及大石村的党员干部、板庙镇小学、板庙镇卫生院、大石村村民和重庆知青还向他捐款33250元。

但那年春节,是杜加敏40年来最难熬的新年。杜加敏表示,听着左邻右舍烟花爆竹声、新年祝福声此起彼伏,而他只能躺在气垫床上,儿子忧郁、自卑、寡言,妻子在电话里小心地向亲友求情“缓缓再还钱”,父亲不住地叹息——“这个家今后该咋过呀。”

上有年迈父母,下有游子求学。面对自己身体残疾,以及抢救治疗期间,家人还借遍了所有同事和亲友,欠下60余万元的巨债,前后高昂的医药费及儿子的学费......现实重重地打击在了杜加敏的心间,但他并没有就此消沉、自暴自弃,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杜加敏最终决定:要与命斗!家人还需要我照顾。

于是,他决定先“学会”走路。白天就强行在右腿后面绑上长木板,晚上则在右脚后跟处吊砖头,一点点地绷开后曲的右腿;快伸直时,他就迫不及待地弯曲着左腿,让妻子搀扶着,像孩子一样蹒跚学步;稍微能走路,他就绕着床和桌椅,早中晚各走20次;能独立行走,就开始爬楼梯,从一楼到租房每天能往返40趟时,他又转向户外,早上3点起床走马路......并尝试用双手抱住刀、铲、筷,给儿子煮早饭,等儿子上学后,他又到山路上去走……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强化锻炼,杜加敏终于能像健康人一样走路、做饭了。袁小平见了,直呼不可能,“烧伤那么重,能在轮椅上顺利度过后半生都是奇迹,怎么可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还能做饭?”对此,杜加敏笑道:“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困难却没有战胜困难的决心。我始终相信,天道勤酬,付出终有回报”。

勤劳奋进争脱贫

自强自主创业奔小康

2014年底,平昌县板庙镇大石村被识别为贫困村,杜加敏也被确认为贫困户。随后,一大批精准扶贫项目进村入户:省道101线穿村而过,大石村到巴达高速仅15公里、平昌县城17公里;村子成为景区,吸引了各地游客;快递、电商让农产品走进重庆、成都、巴中等地市民餐桌;教育扶贫、特困救助、大病兜底全覆盖……

是靠国家救济勉强度日,还是苦干实干、自主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杜加敏选择了后者——自主创业。“习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由于早些年有过一次养殖经验,之前又自学了一些养鸡技术。2016年初,在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及村“两委”、驻村帮扶单位的帮扶支持下,杜加敏通过自筹部分资金、整合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和贫困户小额信贷政策等筹措资金10余万元,流转了15亩松林,购买了1000只鸡苗,建起了加敏林下养殖场。

运材料、添机械、建温室、购鸡苗、设隔离......从此,他每天起早贪黑的将全部精力用于养殖场的经营发展中。“这几年来,我几乎吃住都在养殖场。风大了,就要去鸡圈打开保温灯;如果感觉热了,就要给鸡圈降温。”在鸡圈不远处挨着的是用铁皮建成的生活区,不管冬夏,他都开着门睡觉。他说,这样可以感知外界温度的变化。

为提升鸡肉品质,杜加敏又积极学习引进生态“酵素”养殖法:公鸡、母鸡、小鸡分区活动、食宿;场地要通风干燥,并定期消毒;喂养加酵素粉;防疫用松针粉;雨天还要添加中药材预防感冒……因自身残疾,发展养殖业之初,在常人看来一些简单的工作,对他而言却是十分艰难。但他却不畏艰辛,想法设法战胜困难,将养殖场建设的井井有条。

杜加敏说,他最担心鸡苗养不好,投入资金打水漂。“前期那么多投入,很多都是国家的帮扶钱,我得对得起政府对我的帮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他的精心经营下,土鸡出栏了,当年就取得初步效益;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单位的关心下,销路打开了,养殖场效益开始逐渐显现,2017年初,出栏土鸡15000只,存栏7000只,实现销售额50余万元,杜加敏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先进典型。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6年以来,杜加敏共生态养鸡5万余只。“去年,养鸡场出栏土鸡15000余只,存栏7000只左右,我把当年的欠账终于还清了!心头的一块石头稍微落地了!”杜加敏说,近四年,他每年销售土鸡都在8000只以上,年销售收入60万元以上,净赚15万元左右,还不算其他综合收入。


杜加敏向记者介绍“酵素法”生态养殖技术

无偿传授养殖技术

带动800余户村民养鸡致富

“当年,我家遭难,乡亲们主动捐钱救我,现在,我有养殖技术,也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乡亲!”杜加敏说,只要村民愿意养鸡,他都毫无保留地免费传授技术,低于市场价提供鸡苗,并帮助推销。他还以自身为例,引导村民摈弃“等靠要”的落后思想,树立“安贫可耻,勤劳致富”的观念。

在杜加敏的精神感召和示范带动下,大石村贫困群众纷纷发展产业,奋力脱贫。早前,贫困村民杜加军由于家庭条件受限,一直不敢尝试养殖,杜加敏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并将50多只多幼鸡送上门,免费传授技术。有了第一次3000多元的收入之后,杜加军一年仅是土鸡收入就有近3万元,对发展养殖业充满了信心。

“如果没有杜加敏的帮助,我不可能有自己的养殖场,更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红火的日子,”说起养殖经历,王军成激动不已。在大石村发展土鸡养殖业过程中,像杜加军一样,享受过杜加敏帮助、带动的,还有40余户贫困村民,他还积极利用自身养殖场帮助3名贫困户实现就近务工。

随着加敏林下养殖场知名度的提升,周边乡村的村民也慕名前来取经。去年4月,在板庙镇白石村,见杜加敏来访,养鸡大户冉丛林拉着他的手,感激地说:“用你的方法喂养的这批鸡,深受客户好评,昨天又卖了500只,净赚1万元。”冉丛林是精准贫困户,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脱贫产业。2017年初,杜加敏劝他养鸡,但他无技术不敢尝试。

“我一个残疾人都能养好,你绝对能行!”杜加敏听后鼓励道。当年,在杜加敏的帮助与指导下,冉丛林总计出售土鸡1000只,净赚1.6万元。2018年又出售土鸡2000只,净赚3万元,光荣脱贫摘帽,又搬进了新居。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在杜加敏的示范带动下,板庙镇、云台镇等多个乡镇共计有800余户村民发展生态养鸡,户均增收达2万元。采访中,杜加敏说出了一段很平实的话:“脱贫不能等靠要,致富不可睡大觉,人只要精神不倒,再难的日子都能熬出头。”(本报记者  李彭川)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