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刊-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三版 >> 正文

爱岗敬业履职责 关爱体贴助成长

2023/3/8

——中国成都SOS儿童村“蓉城十佳儿童护理工作者”风采展示

【背景】中国成都SOS儿童村(以下简称“儿童村”)现隶属于成都市民政局,于1997年建村,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负责收养四川地区孤儿及民政部门委托代养的困境儿童,为其提供替代家庭服务。儿童村最早是由国际SOS儿童村组织与我国共办的儿童公益机构,现全国只有10所儿童村。目前,儿童村共有82名儿童,共计11个家庭及1个青年公寓,其中有58名孤儿,20名困境儿童,4名代养孤儿。此外,每日返村走读生54名,长期在外就读住校生28名,有幼儿园孩子2人,小学生25人,初中生20人,高中生2人,中专(职高)生22人,大专及以上11人。按照SOS儿童村工作模式,每个SOS家庭里,由46名具有相似经历的孤儿、困境儿童和一名经验丰富的SOS妈妈或儿童护理员生活在一起,满14岁的男性儿童到青年公寓开始集体生活,由专门老师负责照料,长期稳定的家庭成员关系让他们真正成为了一家人。

1997年成立投入运转以来,已先后有270多名曾经失去父母的儿童先后在这里学习、生活,长大成人进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为自己的生活和梦想而努力。据统计,儿童村截至目前,已培养出60多名大专以上文化的青年,其中包括上海财经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大学等多所高校学子,还有多名学生就读于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涉及中医、建筑、铁路运输、烹饪、旅游管理、会计、计算机、应用化工、电子数控等多种专业技术领域。


 

谢素珍  儿童村七号家庭儿童护理员,自2003年到儿童村工作,如今已是第20个年头。近二十年来,她先后将20名儿童培养成人进入社会各行各业,长期爱岗敬业,始终尽职履责、细致入微、兢兢业业,尤其在新冠疫情应急管理期间,为保障家庭内儿童的健康安全,倾注了大量心血,表现突出。荣获2022年成都市“蓉城十佳儿童护理工作者”称号。

 

郭玲艳  2014年开始担任儿童村四号家庭儿童护理员,至今已有8年多,她同时照料儿童的数量曾一度达到7名。工作中她服从安排、任劳任怨、吃苦耐劳、不计个人得失,用真情和爱心始终如一陪伴、守候家庭内儿童的成长进步,成绩显著。荣获2022年成都市“蓉城十佳儿童护理工作者”称号。

 

赵文芳  现任儿童村三号家庭的儿童护理员。2020年入职距今约近3年,面对由全部是新进村的儿童组成的家庭,她勤于学习、专研业务、善于创新,工作负责踏实,积极帮助儿童们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靠无数努力一点一滴建立起了儿童的归属感,使儿童阳光向上,工作出色。荣获2022年成都市“蓉城十佳儿童护理工作者”称号。

 


中国成都SOS儿童村服务管理团队风采

作为一个成熟的公益品牌,SOS儿童村在社会上和国际上都有较高的知名度,通过为儿童建立替代家庭和生活社区,同时以捐赠、助养、志愿服务等方式链接各种对儿童成长有利的社会资源,为儿童提供长期稳定的家庭照料、学习辅导、心理疏导,丰富的课外文艺体育活动和培训,以及充分的学校教育以及适当的社会适应性训练,让这些儿童成年后可以融入社会、自食其力,成为健康积极的社会生活参与者。时值“三八妇女节”前夕,本报记者深入走访中国成都SOS儿童村“蓉城十佳儿童护理工作者”获得者,了解她们辛勤养护儿童背后的故事。

兢兢业业的坚守

——是众多孩子的青春

郭玲艳所在的4号家目前共有4个孩子,3个上小学,1个上初中,每天照顾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便要耗费许多心思和精力。为了让孩子们有健康的作息规律,郭玲艳每天早上6点半以前就会起床,做好丰盛的早餐后,再让孩子们起床洗漱、吃饭。“我知道孩子辛苦,所以每天都是做好早饭叫他们起床,想让他们多睡一会儿,但我也希望他们能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郭玲艳如是说。

周末孩子在家的时候,往往是郭玲艳最忙碌的时候,她需要边安排孩子们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边开始准备当天的午饭。家里的几个小孩子年龄段相近,学习上需要操心的地方也特别多,郭玲艳在准备午饭的过程中会一边做饭,一边查看几个孩子是否有在认真做作业,有没有遇到困难。

中途,郭玲艳还会督促孩子们看看远处保护视力,活动活动筋骨。“在我看来,劳逸结合很重要,我希望孩子们在认真学习的同时,也能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午餐准备时间有限,郭玲艳要一次做五六个菜,等做完午饭,常常累得自己都不想吃饭。下午,郭玲艳还要监督孩子们参加村里的第二课堂,等一天结束孩子们洗漱上床休息,郭玲艳也不能彻底放松,半夜还需要时不时起来查看孩子们睡觉情况。

每天像郭玲艳一样,谢素珍担任SOS妈妈这份职业已经快20年了,细心而无声的陪伴总是这样日复一日,年付一年。20年间,谢素珍先后养育了20个孩子,只要与孩子有关的,她都会用心一一打点,她深知当下的每一份坚守,都是孩子们难以忘却的青春。特别是在饮食上,拥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她,还会根据营养师的膳食搭配建议,保证既符合孩子口味,更营养均衡。不仅如此,为更加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谢素珍还报了心理学学习班,取得了心理师资格证。

回望这20年,从7号家庭走出去的孩子们,有自己创业的,有踢足球的,有做化工的,有做程序员的......孩子们都在各行各业发挥着自己的价值,但却从未忘记自己的妈妈。“已经长大的孩子们在路过儿童村时,都会回来坐坐,还是喊我妈妈。逢年过节,他们也都尽量回来和家里的弟弟妹妹一起团聚,我们就是真正的一家人。”说起这些,谢素珍抬起右手轻轻擦了下眼角。和每个母亲一样,谢素珍期盼着孩子们拥有更广阔的天空,与此同时,她也永远为孩子们留着一盏回家的灯。

义无反顾的抉择

——是无私奉献的初心

时间回到2003年,那一年谢素珍28岁,毕业于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她,正准备前往深圳闯荡。却没想到偶然看到的一则宣传视频,会改变她的一生。“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儿童村这个公益组织。”电视中天真烂漫的孩子让谢素珍久久不能忘怀,抱着先试一试的心态,她决定暂时放下前往深圳的计划,拨通了儿童村的电话。

一棵棵绿叶稀疏的小树苗,一幢幢砖红色的小矮楼,荒凉中却又透露着勃勃生机,这是谢素珍来到儿童村时的第一印象。通过参加培训,谢素珍还了解到,当时根据国际SOS儿童村组织的规定,作为儿童村的妈妈不能有自己的家庭、不能生育自己的子女,以确保给予孩子所有的关爱。

严苛的要求让谢素珍意识到这份工作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但每日培训楼外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还是让她决定接下重任。“我清晰地记得那一天是61日。”初到7号家庭,谢素珍内心充满了忐忑与紧张——从未照顾过孩子的她,就这样成为了8个孩子的妈妈。

“最开始的时候,我连一碗面条都做不好。”回想起当初的那段日子,谢素珍心里也是百感交集。为了让孩子们吃上可口的饭菜,一有空她就往其他妈妈家里跑,请教这请教那,甚至还去找到开餐厅的朋友“偷师学艺”,要回餐厅的菜谱,自己在家中练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桌上的饭菜越剩越少,谢素珍与孩子们的心也越贴越近。

与谢素珍不同,3号家庭的护理员赵文芳则是在儿童村调整“护理员不允许婚育政策”后新来的妈妈。“我有自己的家庭,孩子也长大成人了,之所以选择这份工作,也是为了弥补心中的遗憾,重新体验一次自己觉得当初能够为孩子做得更好的经历。”虽然来到儿童村只有短短2年时间,但赵文芳却很快赢得了家中孩子们的认可和喜欢。因为,与4号家庭的护理员郭玲艳一样,她们都有相同的初心与信念,那就是把家里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去养育。

细致入微的关怀

——是健康成长的未来

赵文芳所在的3号家庭是2020年新组建的,当时几个孩子也是刚到儿童村不久,在最初一起生活的一段时间里,孩子们时不时会发生些小摩擦,不是你抢了我的玩具就是我拿了你的零食。每当遇到这种情况,赵文芳就会很有耐心地去调解双方的矛盾。

“对于性格强势一些的,我就顺着他的性格讲道理,让他认识到自己不对的地方;对于性格内向一些的,就带着他在户外跑跑跳跳,在运动的过程中逐渐打开孩子心扉;还有的孩子脾气急,遇事容易冲动,就会特意磨一磨性子,等孩子平复情绪后再进行教育。”赵文芳说,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调解,几个孩子便像真正的兄弟姐妹一样了,家里的欢声笑语也在不知不觉中多了起来。

除每日精心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赵文芳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积极帮助孩子们适应儿童村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慢慢地建立起孩子们对儿童村的归属感。村里开设有十多门第二课堂,还经常性组织各类文体活动,赵文芳就耐心地征求孩子们的意见,带领孩子参加村里的各类活动。

孩子小王字写得好,赵文芳不仅给小王报了村里的书法班,还买了许多字帖临摹。小兰手工好,赵文芳就经常给她买手工材料,自己还不时观看一些手工视频,带着孩子一起完成一些作品。依靠细致入微的观察,赵文芳积极在生活中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再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孩子们继续保持,如今家里的孩子现在都很积极参与村里的活动,完全融入了儿童村的大家庭环境。

与小王、小兰一样,4号家里的小英和小吉喜欢钢琴和古琴,为了让孩子们坚持下去并对学习的乐器真正产生兴趣,郭玲艳便以身作则,每天晚上都会在一旁陪伴孩子练习。郭玲艳还会将孩子练习的过程录成视频,然后发给老师,让老师及时了解孩子的进度,对老师的反馈也会及时和孩子沟通。两个孩子进步很快,其中1个孩子还考过了古琴四级。

对于孩子们的任何想法和需求,郭玲艳都会积极回应。当孩子们感受到被爱与被尊重,就会变得越来越开朗、大方。更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也充满了感恩之心,他们会主动帮妈妈做家务,在吃饭时,经常先给妈妈夹菜。“其实,在我看来,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只要你对他们好,他们一定会对你好。”郭玲艳微笑着说,“和孩子们每天朝夕相处,我陪着他们学习、锻炼、劳动,虽然很累,但经常被他们的善良和可爱打动。”(李丽娟  本报记者  李彭川)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 蜀ICP备20210257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