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刊-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三版 >> 正文

抗美援朝老兵余进凯:样样争先,保证完成任务

2023/11/9

94岁高龄的余进凯参加报告会

我是家中的独子,家里还有4个妹妹。那时候我已经成家了,也有后人了。”19516月,为了响应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号召,初为人父的余进凯毅然告别刚满半岁的儿子,参军入伍。登记后3天,余进凯成为了西南军区补训第812312班的一名工程兵,后随部队辗转到了哈尔滨五常县。

19522月,为支援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余进凯所在部队接到前往辽宁省安东市凤城县(现丹东市县级凤城市)执行战备机场紧急抢修的任务,主要负责卸载火车运来的水泥、石灰、石子等材料。

想着前线战事吃紧,为了更快地完成任务,余进凯与战友们分两班倒,每班工作12个小时,5天一轮换。大家都是争先恐后地干活!余进凯回忆说,从最开始的30分钟下一列车的货,到后来只需10多分钟下完,战友们都鼓足了劲儿地干。

一个月后,由于原班长因肺结核住院,余进凯被任命为班长,并担任连队的生活委员。就这样,我既要负责全连几百人的生活保障,又要参与机场抢修工作。余进凯说,有时候,晚上上了班,白天还要出菜,要去买油、买盐、买菜。

功夫不负有心人,余进凯所在部队与近2000名民工,前后仅花了4个月左右时间,就将一座机场修好了。在此期间,余进凯几乎没怎么休息,不分昼夜地奋斗在抢修机场和后勤保障线上。由于成绩突出,余进凯荣立一等功

可还没有等到飞机降落到新修的机场,19526月的一个晚上,余进凯与所在部队战友就志愿出国作战。从丹东出发到三八线以北地区、开城以东的双尖山,余进凯与战友们一路走了22天才到前线,并加入了志愿军4011835414连。

“4连是团后勤担架连,主要工作就是负责战场伤员抢运和牺牲战士的善后工作。余进凯回忆说,担架连人员少,仅有9个班,一共有六七十人,平时2个班在团后勤值班,2个班在营后勤负责阵地抢救,大多数班只有1副、2副担架。

当时我所在的班在团后勤,转移下来的伤亡人员,我们就从前线用担架往后方转,转到师里面。”“牺牲了的要转过去,打伤的也要。”“炮弹是不认人的,要在枪林弹雨中去把人员转下来。”“我们也经常往阵地跑,不分白日夜晚,电话喊到就马上要去。

一次,哨兵通知交通沟清理出来一具烈士遗体。余进凯便连夜带着2名战友去寻找,可从半夜找到天快发白,来回找了3遍也没找到,天一亮敌人见到动静就会打枪、打炮,这可把余进凯急坏了。最终,余进凯在哨兵所说位置的前面30米才找到遗体,然后快速将其背出了交通沟。我一辈子都记得这件事,作为一个兵,任务你必须要完成,任务完不成就不得行。出了交通沟以后,余进凯才松了点气。

让余进凯印象最深的是打双尖山,那一战,余进凯负责登记和处理牺牲的烈士。牺牲烈士84个,负伤的100多个。余进凯至今记得,所在部队从1个连出击打到1个营出击,调集了40门各式的炮来轰击敌人,最终打了3天才结束战斗。

而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余进凯先后参加了秋季战术反击作战和西海岸防御,担负战场伤员运送和牺牲战士善后工作。19537月停战前,余进凯又随部队去参加修铁路、修机场等军事任务。

19538月,抗美援朝胜利后,余进凯随部队回到祖国,并先后在哈尔滨抗洪、营房修建任务中两次荣立三等功。19547月,余进凯从部队转业回老家,从事农业生产。

样样争先,保证完成任务。参军以来,余进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今,老人虽已94岁高龄,但初心依旧,仍在追求进步的道路上奋斗。据了解,目前余进凯老人已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本报记者  木之柳)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 蜀ICP备20210257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