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蒲葵闯出大市场
2011/3/10
地方名片:
内江市东兴区是全省首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项目县、全省革命老区县。近年来,该区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为目标,不断壮大农业特色产业,目前在省内外知名的特色产业有杨家蒲葵、永福生姜、三烈蚕桑、白合海椒、田家大蒜、中山萝卜、郭北西瓜等等。
现场故事: 织机声声两耳鸣,蒲葵片片满眼绿。3月4日,走进素有“蒲扇村”美誉的内江市东兴区杨家镇金银村,只见清流河蜿蜒环绕、蒲葵园郁郁葱葱、新民居错落有致,让人恍若置身于一处“世外桃源”。“小小蒲葵是个宝,变成蒲扇不得了,换来金银无烦恼,全村致富都说好!”金银村村主任周永良自豪地说,正是靠着种植蒲葵和加工蒲扇,全村家家户户都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金银村从上世纪70年代便开始大规模种植蒲葵,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全村蒲葵种植面积从100多亩扩大到1500多亩,已成为仅次于广东新会的全国第二大蒲葵种植基地,每年加工蒲扇近400万把,远销省内及重庆、云南、贵州、江苏、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年产值达700余万元。2010年,金银村的“玻璃扇”还作为传统手工艺品先后亮相西博会和世博会,受到了与会者的青睐。 打样、锁边、修把、捆装……在金银村7组蒲扇加工大户王光伟家,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派繁忙景象。“产品简直是供不应求!”正在忙着打样的王光伟告诉记者,早在半年前就已经有好几家客户打了10多万订金过来排队侯货,光满足下了订单的客户就需要30多万把蒲扇,所以他家连春节期间都在加班加点地生产。 54岁的王光伟从24岁开始从事蒲葵加工,把全家仅有的5亩地全种植蒲葵,很快便发展成为全村规模最大的加工户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大,王光伟又在周边的苏家等乡镇流转了几亩土地种植蒲葵,可尽管如此,原材料还是不够用,“每年还得从广东等地采购葵叶上10万张。”王光伟无奈地说,现在的客户需求量都很大,张口就要10多万把,他家目前的加工生产能力根本无法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 金银村的蒲扇为何会如此畅销?“蒲扇既绿色环保又低碳无污染。”金银村家扬蒲葵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庹显扬分析,随着城市居民对绿色环保的不断追求,蒲扇的需求逐年稳步上升,加之省内外其它地方蒲葵种植面积分散,加工工艺简单粗糙,没有形成规模效益,而金银村的蒲葵种植历史悠久,加工生产蒲扇的数量大质量好,所以很多客商都慕名而来。 庹显扬说,蒲葵易栽易管理,投入小见效快。他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笔帐:一亩地可种植蒲葵670株,每株一年可收获葵叶8—12张,每张葵叶价格0.7—0.9元,仅销售葵叶每年每亩收入就达4500元左右;如果农户将葵叶加工成蒲扇,目前每把市场批发价在1.7—2.0元之间,仅制作蒲扇每亩可实现年产值12000元左右。庹显扬介绍,在专业合作社的引导和带动下,全村300多户村民就有蒲葵种植户200多户,其中蒲扇加工户92户,年加工蒲扇近400万把,2010年实现产值700余万元,每亩综合获利达万元以上,仅蒲葵产业一项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余元。 “我们已经把蒲葵产业列入了全镇的‘十二五’规划,将进一步挖掘其经济价值,增加农民收入。”随行的杨家镇副镇长熊文斌告诉记者,在未来的五年里,杨家镇将整合资金加大金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加工生产条件,拓展产品销售市场,建设以金银村为中心的蒲葵种植基地7500亩,力争实现年加工蒲扇3000万把,年产值6000万元以上,并充分利用制作蒲扇后的边角余料及其他附属物积极引进资金和先进的制作工艺,兴办蒲扇及工艺品加工企业1个,实现年产值4000万元以上,同时还将引导农户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兴办生态农家乐。(兰自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