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不畏艰难困苦 铭刻大爱无疆

2011/5/26

 

——记雅安市宝兴县民政局职工王良海

    一提到“麻风病”这三个字,恐怕无人不谈之色变。 上世纪中期,近90名麻风病患者先后在雅安市宝兴县永富乡木瓜沟内进行集中供养治疗,而这里就成为村民的禁区。该县民政局职工王忠礼在“麻风村”工作近30余年,如今儿子王良海接过王忠礼的接力棒,用无私大爱,给病患者以希望。

子承父业  将爱延续


    据宝兴县志记载,1951年,雅安市宝兴县内发现麻风病人,政府要求:先把患病人员隔离起来并慰问,请他们在那里安心养病。1959年10月,宝兴县“麻风村”在永兴公社(现永富乡)建立,建村到1981年,共收治病人88人次。虽然这里早已解除隔离,但是恐惧却在人们心里铸起了难以逾越的屏障,住在沟里的人不愿意出去,附近村民把这里视为“雷区”,他们成了现代社会里的“另类”隐居人群。因村子所处的偏僻地理位置和沟内聚集的特殊人群,只要提及木瓜沟几乎就成了“麻风村”的代名词。
   童年对王良海来说是灰暗的,因为父亲职业的特殊性,他几乎没有同伴,还时常面对周围人的讥讽。2000年,他的父亲王忠礼在“麻风村”工作30退休了,但“麻风村”却无人愿意接管,于是父亲想到了王良海。第一次父亲和王良海谈话时,他硬是楞了半天没说话。但父亲的一句话——“你父亲都干得下来,你干不下来?”激发了生性好胜的王良海的斗志,于是他接下了这份工作。
    王良海的工作主要是负责“麻风村”生活用品的运输和日常事务管理。从宝兴县城至“麻风村”需要坐车一个半小时,到木瓜沟口后还要步行40分钟。王良海平均每周进村2次左右,每次他的行囊都鼓鼓的。“麻风村”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都由他一手操办,而且“麻风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通讯都不方便,王良海就成了“麻风村”与外界联系的纽带。
    “工作再苦再累我都不怕,最怕的就是别人不理解。”王良海说。由于社会上对麻风病的错误理解,人们对麻风病人产生了偏见和歧视,造成了病人与亲人、周围人的疏远,心理孤僻。虽然麻风病治好了,但却留下了后遗症,甚至残疾。这些给王良海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但这些都被他一一克服,比如,交通不便,他就自己买了辆摩托车;思想交流不便他就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受到偏见和歧视,就向大家宣传麻风病传染路径,并希望大家换位思考……王良海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寒来暑往,摩托车、雨衣、干粮伴随着王良海穿梭于这条小路11个年头,工作非常艰辛,但面对这群弱势群体,王良海一直无怨无悔,兢兢业业。


甘将青春付民生


    一直以来,王良海在思想上按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积极参加党组织各项政治学习和教育活动,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在政治上与党组织保持一致,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
    现在王良海除了负责健康村(麻风村)的工作外,还兼管宝兴县敬老院的管理工作和一些力所能及的维修工作。面对一群社会的弱势人群,一群需要全社会关心和关爱的群体,王良海工作方式发生多变,不同于常规,他需要以“宽容、和善”的心态去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春来冬往,他都是在第一时间,把物资送到病人手中,使他们能真正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多年来,通过大家和他的努力,村里没发生法违纪行为,每个村民都安居乐业。
    “甘将青春付民生,愿为现代孺子牛”,工作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任劳任怨的王良海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情。(实习记者 陈寅)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