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敬老院里的“幸福生活”

2011/5/26

 

——“北京恩人”回访什邡市马井敬老院侧记

    “5·12”地震三周年前夕,什邡市马井敬老院来了一群特殊客人。他们是什邡市委、市政府专程邀请来灾区作客的“恩人”。他们大多数是援建什邡的北京人。见“北京恩人”来了,副院长张映云连忙领着老人们到菜院子里摘下鲜嫩可口的黄瓜,让客人品尝。
    马井敬老院现有耕地8亩,其中院内复耕土地4亩,院外租赁土地2.5亩,种有辣椒、茄子、四季豆等各种季节蔬菜,供老人们一年四季享用。
    敬老院目前集中供养老人150名。“我们这里的老人们精神状态非常好,相互之间都会比‘三大荣’:一是以能住在敬老院为荣;二是以劳动为荣;三是以当“三星”老人为荣。”副院长张映云脸上堆满笑容,告诉远道而来的客人。
    北京市捐赠中心的黄勇一边吃着马井敬老院老人们亲手种下的黄瓜,一边忍不住地啧啧称道:“马井敬老院的老人们真幸福啊!”

 

菜园里丰收了,老人们乐开了花

 

科学选址  注重孝文化氛围


    “5·12”地震发生时,马井敬老院刚刚创建了省二级敬老院,突如其来的地震使马井敬老院成了危房。在重建过程中,什邡市市委、市政府借重建之机,将全市所有敬老院都按省一级敬老院规划设计。马井敬老院在选址问题上,民政局和镇党委政府经过三番五次的论证,最终把址定在了集镇边的开发区万兴社区。“为何要把一个福利机构修建在开发区,如果用来商业开发不是会产生很大的商业价值?”当“北京恩人”不解地问分管民政的副镇长廖小丹时,他笑着说:“曾经大家对这个选址也很有争议,既然北京把敬老院给我们按省一级敬老院标准建好了,我们就要按省一级的标准把它管好、用好,选址上也不能马虎。”原来,万兴社区在全镇的敬老氛围非常浓,院背靠鸭子河,环境优美,在大环境上相当适合养老,而且交通方便,离镇医院近,很方便老人们的生活,老人们非常愿意在这里居住。
    2009年7月,当敬老院刚动工时,院长张辉秀和全镇村文书顶着烈日跑遍209户五保老人家,进行入住前宣传,用车把老人们接到院里实地体验,但没想到今年初老人们正式入住时,148张床位一下子爆满。“民政局和镇党委政府更看重的是社会效益。如今,凡是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们都以自己是敬老院的一员而光荣。”廖小丹说。


不等不靠  注重“以院养院”


    “我们今年计划投资5万元,养30头猪,1000只鸡鸭,还自已腌制泡菜1万公斤,纯经济收入将达到8万元以上。”副镇长廖小丹一边领着大家参观养殖场、蔬菜加工贮备室,一边给参观团介绍。民政局和镇党委、政府在配备院内管理班子和工作人员时,便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必须要有一技之长,尽可能地为院节约开支。同时,早在2009年所有从业人员参加了由北京市第一、四、五福利院组织的上岗培训、考试,并获得从业证书。
    护理员周实禄玉曾在马井泡菜厂干过多年,到敬老院上班后,他不仅是名护理人员,还要负责院里的蔬菜腌制,将吃不完的蔬菜进行加工贮备;水电工高云泽不仅懂水电,还有养殖经历,兼任了院里的养殖顾问,负责配制养殖饲料;万兴社区以前是全市出名的蔬菜大队,许多来自本土的工作人员都是种菜能手。每天广播一响,老人们便自觉地下田劳动,哪个组需要帮忙,其它组和老人们便争先恐后参与其中,全院上下营造出“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


做“三心”使者   注重人性化服务


    “在院里,我们工作人员既是老人们的儿女,同时,他们也是我们的孩子。”院长说起了与老人们的相处,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家住玉马村11组的肖志友无依无靠,由于智残,生活不能自理,多年来靠“吃百家饭”生活。刚进院时仅有30多公斤,通过院里人员的精心照料,不到半年时间已长到了70公斤。大家给他取了个小名叫“小娃”。小娃虽年近五旬,但见到院里的工作人员就叫“爸爸”,然后深深地鞠一躬,这或许是他对敬老院感激之情最简单的表达。
    去年11月,刘光治在院里意外摔了一跤,脑出血,医务人员立即把他送到了镇医院,由于伤情严重,立即转到市医院动手术。他的侄儿来看后,不肯在手术单上签字转身走了。老人绝望地一心求死,院长耐心地劝他说:“没有钱,我私人给你垫付,何况我们还有镇党委、政府,还有民政局,他不签字我们给你签。”手术后老人的命保住了。老人握着院长的手说:“你们不是我的亲人,胜似我的亲人!”前不久,老人徐开富病故了,院里按当地风俗为其送终、并给予临终前关怀。院里老人看在眼里,感动在心上:“就算我们有儿有女也未必能做到这么好啊!”这群甘当“三心”儿女的工作人员时常让老人们感动不已。院里定期搞“生产之星”、“卫生之星”、“文明之星”评比活动,老人们总会互不相让,争当“儿女们”眼中的“三星”老人。
    晌午时分,从厨房里飘出了淡淡菜香,院长告诉我们,菜院里的菜刚丰收了。“北京恩人” 不由地感叹道:“老人们吃起自己亲自种的菜一定会很幸福,这里简直是老人们的世外桃园,和谐社会的缩影……”正如院门柱上的对联所写:“老有所居院有所安,敬之以礼养之以孝;风霜雨雪夕阳红,松竹梅兰朝气足”。(特约记者 蒋桃)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