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世界里唱响爱的歌声
2011/8/11
——雅安市残联聋儿语训学校侧记
雅安市社会福利院旁的一座院落宁静而祥和,这里春来时莺飞草长、秋来时落英缤纷。由四川省残联支持成立的雅安市残联聋儿语训学校(雅安市残联聋儿语言康复部)就坐落于此。 学校里生活着一群特殊的孩子——聋儿。他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但他们的心里同样有着许多快乐和忧伤,以及对未来五彩缤纷的向往和追求。不过,他们只能将这些美丽的梦想深藏在心里,无法诉说。 这些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聋儿是不幸的,但他们又很幸运的。在四川省残联、雅安市残联以及各级政府领导大力支持下,聋儿语训学校正竭尽全力帮助他们走出无声的世界,在蓝天白云下用双耳聆听大自然动听的言语,在清风明月里诉说自己心中的快乐和幸福。 当记者走进这所特殊的学校,亲近这群特殊的师生时,一种爱的力量暖上心头。 孩子们戴着由省残联提供的助听器,专业语训老师耐心地教他们最基本的发音。对于这群特殊的孩子来说,每一个简单的发音都需要语训老师重复很多遍。每当孩子们学会了发音,老师比听见自己的孩子会叫“爸爸、妈妈”时还要激动,与同样激动的家长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因为这是她们齐心努力的结果!一个简单的发音到一个简单的字再到一句完整的句子,这对聋儿来说付出的努力要比正常孩子多出许多倍,老师们的付出也要多出许多倍,正是他们以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关爱着这群特殊的孩子,用辛勤付出将孩子们带入可以享受无数美妙声音的世界! “这是什么?”一位年轻的女老师用小棍指着多媒体上的一只小猫问孩子们。“小猫——”同学们张大了嘴巴,用并不清晰的声音回答道。“真棒!告诉老师,小猫是怎么叫的呀?”老师尽量张大嘴巴,用夸张的嘴型对着孩子们。“喵喵喵”孩子们再次答道。这是一位可爱的老师——陈樟,她是学校的院长,用特有的细致和爱心关爱着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陈樟大学所学的专业就是聋儿语教学,是一名专业的语训师。从教这些年,她积累了不少经验,所以也担任着学校老师日常培训的职责。她向记者介绍道:“学校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多媒体教学、一对一教学和大课教学。我们的职责是让每一个入学的孩子通过2—3年的康复训练后,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生活。”看着记录本上写下的一排排已经康复孩子的名单:黄栩、江雨琴、高宇、冉磊、王杨娜……她年轻美丽的脸庞满带温馨:“面对这群特殊的孩子,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超乎常人的耐心和爱心,先是关爱,然后才是教学。” 朝夕相处,老师和孩子们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体现出一种浓浓的家庭似的亲情。在生活方面,语训老师们同样对这群需要特别呵护的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们有时会将大便拉在裤子里、被子里,但老师从不嫌弃,照样给他们洗澡、洗衣服。当夜间有孩子发烧时,老师们都守候在孩子身边,有的试体温,有的用酒精擦拭孩子的前胸后背,有的喂药。当孩子不喝药、强行灌药又怕呛着时,老师就把药吸进吸管里,再让孩子喝下。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动了每一位家长,同时也得到了省残联领导的充分肯定。7月26日,省残联理事长毛大付一行到学校看望了正在接受康复治疗的聋哑学生。他仔细询问孩子们的生活情况和康复状况,并亲切地与孩子们交谈,听见他们稚嫩的声音,大家脸上都绽放出了欣喜的笑容。毛大付对老师们的辛勤付出表示了深深的感谢,并表示理事会将拨款为学校增设学习娱乐设施,让孩子们能得到更好的治疗,早日走出无声世界。 如果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那么残疾儿童更是花园中最需要呵护、最需要照料的那朵。无声的孩子说话时,那是一种天籁般的声音,而这些默默付出着的老师则是日夜守护着他们的天使。(本报记者 邓霞)
陈樟正在给孩子们上多媒体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