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创新社会管理  彰显民政职能

2011/11/17

    巴中市各级民政部门按照巴中市委书记李刚的指示要求和省民政厅的工作部署,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行了专题调研。巴中市民政局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通知》,并坚持典型示范,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在市委召开的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会议上,巴中市民政局作了典型发言。
    保障民生,以民生需求的基本满足彰显社会管理新理念
    重视民生,倾听民意,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源头活水”。巴中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民生需求倒逼社会管理创新,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大和谐,彰显出“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理念。
    完善城乡低保应保尽保机制,充分发挥民政“兜底”功能。今年,巴中市对精神病患者、长期大病患者、重度残疾者及其家庭经过调查核实确属生活困难的纳入低保,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全市有146481户、425116人享受城乡低保,城市月人均补助163元,农村月人均补助76元。截止10月底,累计发放低保金38426万元。
    完善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机制,预防和遏制贫困人口因病返贫。继续资助城乡低保对象、五保户参合参保,对低保对象中的特殊疾病、重症病人和“三无”对象进行门诊救助,并逐步取消医疗救助病种限制,进一步提高城乡大病医疗报销比例。截止10月,全市城乡医疗救助72414人次,累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4972万元。
    完善优抚安置保障机制,切实做好涉军维稳工作。完善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重点优抚对象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同步提高。对全市20220名带病退伍军人、9381名参战人员、2663名襄渝铁路矽肺病民兵民工发放生活补助,10558名年满60周岁的农村退役士兵纳入老年生活补助范围;积极做好企业下岗志愿兵调查处理工作,妥善安置政策性安置复退转业军人,大大保障了涉军群体的稳定。
    完善临时生活救助机制,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帮扶。按照巴中市委书记李刚关于对贫困人口增加造血功能和“挂包帮”活动要求,采用“一户一策、一户一法”的帮扶方式和措施,因户因人培育致富能力,增强“造血功能”,帮助农村低保户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从而逐年退出低保。同时,建立临时救助专户,有效帮助突发性困难群体应急救助。特别是2011年“7·6”、“9·17”特大洪灾发生后,积极向上争取到位救灾资金近9000万元,下拨应急救助资金2000万元,接收救灾物资折款1.6亿元和捐款329万元,及时发放救灾物资,确保受灾群众“五有”,灾区群众情绪稳定。
    落实民权,以基层民主的广泛开展构建社会管理新机制
    巴中市始终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以科学的、民主的、法治的和民众意愿的方式推进社会关系的和谐。 
    创新机制,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保障。全市村级组织普遍建立起“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四议两公开”机制。村支部、村委会、党员、村民代表都有了参与决策、表达意愿的渠道。凡涉及农村有重大建设、重大活动,如“村村通”公路建设、以“五治三化”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都采用“四议两公开”机制来推进,有效化解了“群众没有权利不敢监督、不懂政策不会监督,村干部有问题害怕公开、嫌麻烦不愿公开”的困惑。
    创新体制,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平台。创新县区、乡镇(街道)、社区三级管理体制,以社区为网格,建立了社区医疗、社区卫生、社区服务、社区安全等“七大系统”,形成了“上边千条线、社区一张网”的网络化管理新格局。助推驻区单位与社区共驻共建模式,最大限度地整合社区资源,探索设立“社区服务110”24小时为民服务平台。创新完善党员议事会、驻社区单位党组织联席会等议事制度,全市432个县区机关、企事业党支部与社区结成共建“联合体”,实现了社区管理与为民服务的无缝对接。
    维护民利,以社会公众的深度参与注入社会管理新活力
    坚持“依法、规范、阳光、优质、高效”的工作要求,把公众参与作为民政部门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来抓,以打造阳光民政,维护民众利益。
    创新民主机制,还权于民推动公正。由于民政工作受人员、经费、时限等因素的影响,对城乡低保、五保认定、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工作的调查核实和动态管理均存在较大困难,导致时有群众反映村干部优亲厚友、处事不公等问题。对此,我们在村级组织探索成立村民监督委员会,有效监督救灾、救济、优抚、低保、五保人员的资格初评,各项民政政策法规的宣传、救助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等,形成了“村党组织领导、村民民主决议、村委会落实”的分权制衡的新型社会救助机制。
    严格工作流程,规范程序促进公平。设立“户主申请、村民监督委员会调查评议、村民委员会核查公示、乡镇民政办审查公示、乡镇人民政府审定报批、县区民政局审批”等工作程序,严格的社会救助对象确认流程促进公开公平公正,群众对民政工作的满意率明显提升。
    推行阳光民政,健全体系确保公开。创立“救助政策、办理程序、救助标准、救助对象、投诉电话、举报信箱”六大公开监督体系,利用村务公开栏、宣传栏、新闻媒体等,将低保、五保等救助政策、办理条件、保障标准、申办程序公开,设立咨询监督电话,随时受理咨询、信访和投诉,接受全社会监督,使基层救助工作全方位透明、全过程公开。同时,巴中市还聘请了101名民政监督员,他们有权审核档案、随机抽查、入户调查,重点抽查低保、五保对象认定是否准确,程序是否规范公开,操作是否民主公正等事项,以确保将社会救助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赵勇灵)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