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一议”领跑村级事业建设
2011/11/17
本报讯 “要不是这水渠,今年我家的3亩稻田也绝不会收到4000多斤谷子!”蹲在已经投入使用的水渠上,泸州市叙永县两河镇双狮村2组的李佳荣有说不出的高兴。据了解,从去年开始,该县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大大领跑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现在有水,种植水稻再也不愁了!”村民李佳初告诉记者,由于缺水,以前他家的3亩多稻田就改成了土地栽种玉米,对比起种植水稻来,每年要减少1000多元的损失。与此同时,令他头痛的是,由于村上到镇上的路道太烂,运输费用极高,“就连喂头猪都要近200元的运费,现在好了,完全是老板开着车上门来收。” “这些公益设施要是靠村上,根本就修不起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让大家真正得到实惠。”谈起以前水渠、公路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该村村支书谭平道出了苦衷。据介绍,由于缺水,该村群众都把70多亩稻田改成土地来种了,现在该村3公里的水渠贯通大岭埂(小地名)到尖山子,大家又陆续把土地改回来。而在修建公路、水渠等设施的时候,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现在有了财政奖补,建好了财政要给钱补助,群众筹资的积极性很高,以前不太现实做的事情,现在很容易就做好了。” “现在牵着孙子在桥上跑都不怕,这个煤厂真是好!”在该镇天生桥村1组,记者见到了81岁的赵发文老人。他告诉记者,以前这里上千人过的桥,由于修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因年久失修,早已变成了危桥,“今年就有两辆摩托车从上面滚了下去,平时娃娃些在上面过都怕。”据该村村主任陈云力介绍,去年年底,该村群众和金惠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一事一议”,该公司出10万元钱,村民再筹集部分资金,经过5个月的修建,一座宽敞的桥就修好了,并集体商议由金惠煤业进行管护。 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该县按照村民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上限控制的原则,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实行群众“一事一议”(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建、民事民管)程序进行,着重在“议”字上找契合点。同时,以财政奖补为引子,引导群众筹资筹劳。提倡集体经济投入,鼓励社会捐资赞助,将支农专项资金与上述资金捆绑使用。对整体难议的项目,采取分段议事,分段实施;资金量大的项目,采取一次议事,分年度组织等方式。此举不仅有效解决了村级设施议事难、筹资难的问题,还有效破解了企业与村民共建的难题,破解了管理养护难的问题。 2010年,该县251个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已全面完成。实际总投资9870.25万元,其中,筹资筹劳2371.62万元,社会捐赠1307.91万元,村集体投入91.53万元;实际兑现财政奖补资金1050万元;整合资金4913.89万元%。完成村内道路607千米、建成村内桥涵2座、建成村内水渠9.4千米、整治塘堰5座,受益人口29万人。今年,截止8月底,全县已完工项目72个,已开工项目105个,投入资金4930万元,完成硬化水泥路90千米,改建碎石路85千米,堰塘水窖2个。(刘传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