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 着力提升民政为民服务水平
2012/1/12
□ 达州市民政局副局长 张登全
近年来,达州地名公共服务工作紧紧围绕和服务于达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严格按照民政部关于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工作部署,及时启动、全面实施,圆满完成“十一五”各项任务,基本形成了以地名规范为保障、地名命名更名标准化为抓手、城市地名规划为基础、城乡系列地名标志设置为支撑、地名信息化服务为载体、建立数字地名数字城市为目标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为促进达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积极争取 强化地名服务工作保障 坚持重大事项事前请示、事后汇报、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建议,积极为党委、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使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健全机制体制。达州市委、市政府对市地名委员会成员单位进行及时调整,充实了工作力量,在市、县两级建立了政府统筹,民政牵头,发改委、规划建设、公安、交通、经信、财政、工商、质检、法制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协调机制。达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听取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专题汇报,专题研究部署有关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并将该项工作列为达州城市建设“形象工程”,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层层落实相关责任,进行专项工作督查,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为地名工作开展奠定了体制性基础。 提供政策支撑。根据国家、省地名管理工作法律法规及规章精神,结合达州实际,代市政府起草并下发《关于在全市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全市地名标志设置工作的通知》,与规划建设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市城区地名规划工作的通知》,就地名信息工程建设、地名标志设置、地名规划等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并在工程实施进展过程中结合实际下发了《关于加强地名标志维护管理的通知》、《维护管理办法》及《关于确保完成全市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实施任务的通知》,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各项工作,明确了相关规范和标准,各县(市、区)也从本地实际出发,以政府或部门的名义制定出台相应的地名管理办法或规章。这些地名工作政策、规章、标准、办法及工作要求的出台,进一步健全了地名管理制度体系,为强化、指导和推动地名事业的健康发展和规范化建设奠定了政策性基础。 加大工作投入。以财政投入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加大经费投入,全市先后共投入地名标志设置经费890万元、地名标志维护经费300万元、地名信息数据库建设专项经费100万元,确保了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的有序推进。 加强督促检查。为确保各项工作卓有成效,达州市民政局从各县(市、区)民政局抽调业务骨干,由市民政局局长或分管副局长带队,先后10余次深入各地,对各地地名普查、地名设标、地名规划、地名信息工程建设等情况进行检查、督促,保证了工作进度和质量。 严格程序 推进地名规范管理进程 为进一步提高地名服务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严格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有关地名管理法规、政策规定,逐步建立健全分级负责、部门协作、规范管理的地名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地名管理在构筑幸福达州中的积极作用。 完善相关制度。全面落实国家《地名管理条例》各项规定,坚持依法管理、分级管理和稳定性、系统性、文化性、服务性等原则,不断完善地名申报、审核、审批、公告等制度,对地名命名、更名规则及办法等予以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为地名规范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严格操作程序。强化城市地名命名更名的协同管理机制,规范地名命(更)名程序,地名命(更)名由民政部门与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区代表共同实地调查,拟出命名方案,在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召开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地名委员会成员和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进行讨论并在新闻媒体公示,广泛征求意见后,民政部门再提出建议报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强化源头管理。加强城市建设中的地名管理,使地名管理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从源头上把好地名命名、更名关,掌握地名命名、更名主动权,着力减少地名命名、更名的片面性、盲目性,提高地名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较好避免和防止了使用临时地名、随意命名等现象。 城乡并重 增强地名标志导向功能 达州市城乡地名标志设置工作从2000年起按国家标准(《地名标牌.城乡》GB17733.1—1999)纵深开展,目前已取得较好成绩,初步实现标志设置系列化、编码科学化、规格质量标准化、标牌管理法制化等“四化”目标。 系统设置标志。通过培训、宣传、试点相结合的方式,由社区、村组负责对市城区、县城区、城乡小区、城乡居民住户、乡镇、村等进行编码登记造册,民政审查复核,统一分类汇总制作安装,并将编码册送交公安、邮政、建设、国土、工商等部门统一使用标准地名和准确的门牌号码,特别是2005年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以来,以换发第二代身份证为契机,抓住机遇,城乡联动,上下一致,对全市各类地名标志设置进行了补充、完善、规范,实现了城乡地名标牌设置全覆盖。 精心制作标牌。在地名标志制作中,为确保标志质量,在选择厂家时,一律采取网上公开招标方式,在民政、监察、财政、物价等部门的监督下,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竞标,共同决定中标的国家定点厂家。三是搞好管理维护。立足实际完善地名标志管理相关制度,与管理维护公司签订管理维护协议,建立地名标志长效管理机制,对各类地名标志实行有效管理与维护,确保了地名标志的完好、整洁、美观。通过努力,全市共累计设置各类地名标志200余万块,其中市城区(含县城镇)设置街巷、楼门、单元标志牌37万余块,乡镇设标20余万块,农村设标143万余块,全面完成城乡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基本达到了户户有门牌、村村有村牌、街路有路牌、楼房有楼门牌,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挥了地名标志特有的指示导向功能。 集思广益 科学编制城市地名规划 严格按照民政部和建设部《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遵循名副其实、规范有序、雅俗共赏、好找易记的基本方针,体现地名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同步、规范通名与优化专名相协调编制原则,积极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工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规范工作程序。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实用,尊重历史,放眼未来”的原则,明确了规划重点,建立了地名规划方案评定、审批制度,严格按照调查了解城市历史、人文背景、城市规划的现状及特点,确定地名类型和地名系列,设计各类地名命名方案,组织专家论证和社会征求意见,编制城市地名规划设计书、规划图,审批公布等基本程序和步骤开展工作,有力推进了地名规划进程。 密切部门协作。主动加强与发改、规划建设、城管、交通等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做到资源共享、合力共管,共同参与地名涉及项目的规划会审,赋予科学的规划地名,做到了城市地名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协调、地名文化传承与地名实用性的统一。 提倡公众参与。通过召开听证会、座谈会,实行公开、公示等方式,对城市地名规划有关内容广泛听取专家学者、有关部门及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进一步增强了地名规划的科学性。 提供规划服务。结合地名规划和城市规划进程,编印了《达州市旅游交通图》、《达州行政区划图》、《达州市城区图》,筹资出版了《达州市企事业单位分布图》、《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全景挂图》,实现了地名规划与城市建设的统筹推进。 服务社会 打造数字地名信息系统 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切实加快地名信息化建设,力求多渠道为社会提供地名信息化服务。 开展地名普查。市、县两级民政部门组织专人采取访、谈、听、问和实地调查等办法,对行政区域、居民地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含山、河、湖等)名称、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名称、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名称及街路巷等进行了逐一走访普查、登记造册,做到具体、细致、不重、不漏,为建立地名信息系统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强化业务培训。抽调人员参加省民政厅组织的业务培训,着重学习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的各项法规、政策和信息录入及地名空间数据导入知识,并组织人员赴外地考察学习地名管理工作,重点对以电子地图为导航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地图浏览模块、地名及门牌号查询模块、公交查询模块、专题地图查询模块、专用电子地图制作内容及要求进行了认真考察和学习,为顺利实施数字地名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持。 完善设施设备。为确保地名信息系统建设顺利推进,市县两级按照数据库建立要求购置了高性能的计算机、照相机,确保了数据录入专机专用、图片信息清晰真实,并为工作人员深入实地收集数据、拍摄照片提供专用车辆,保证了数据库建设工作之需。 建设信息平台。全面启动属性地名转换和地理空间信息建设工作,2007年11月底圆满完成市、县两级地理空间信息图层数据导入系统,在全省率先建成了空间地名数据库。加快属性地名数据录入,全市共录入各类地名信息资料46603条(包括文字和数字信息数据),7个县(市、区)平均录入6657条,并完成了2.0版的数据导入。按照“统筹安排、需求主导、分步实施、整合资源、统一标准、信息准确”的要求,积极启动数字地名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于2009年建成达州市地名网站并依托网站发布各类地名信息,各县(市、区)完成了区划地名网页和电子地图建设,均已实现对外查询服务功能。 提供及时服务。坚持边建库、边服务、边完善,开展地名信息咨询服务,包括电话问路、查询地名、向市民提供楼、门牌编号和解答群众关心的地名信息有关问题等,从2009年至今已向社会提供地名信息服务300余人(次)、4000余条(目),为达州市民和来达旅游、考察、经商人士提供满意服务。 在今后的工作中,达州市民政局将进一步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创新服务方式和途径,提升地名服务水平,力争把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打造成为政府的民心工程、窗口工程,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