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的新跨越
2012/3/5
“老百姓富裕了,我们才不会愧对先烈” □ 曾勇
走进通江县沙溪镇,群众说得最多的是传承红军精神。说“红话”、唱“红歌”、学“红人”、办“红事”、叙“红情”,强势的红色教育宣传,人人参与建设4A级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热情,无不让人折服。 “沙溪镇王坪村4A级烈士陵园、红四方面军总医院修缮和新村建设并轨运行,建成‘统筹城乡、两化互动、加快发展’的范本”。通江县委书记赵万先亲临王坪村做出指示,提出要求。
红色教育树新风 沙溪镇王坪村至今有保存完好的17000多名红四方面军的忠骨,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有当年红军修建的医院。虽在今天,犹可见当年撼人心弦的革命历史。随着岁月的流逝,今天也许我们暗淡了刀光剑影和枪林弹雨,然而“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将永放光芒。在与全省全市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沙溪镇以传承红军精神为抓手,助推跨越发展。 以“感恩、奋进”为主题,加强红色教育和党魂教育,陶冶全镇干群的思想领地,洗涤干群的精神家园,正在成为加快沙溪镇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 依托课堂教红色文化课。开展“吃一顿红军饭,穿一次红军衣,唱一首红军歌,走一段红军路,说一件红军事,续一段红军情,写一首红军诗”活动,组织学生演讲和歌咏比赛,鼓励学生向家长“讲红军事续红军情”,实现教育延伸,探索红色教育德育工作模式。党员干部学忠诚铸党魂,分类制定“菜单式”培训计划,体验 “走红路”,转变作风“办红事”,效仿先进“学红人”,激发热情“唱红歌”,“挂帮包”活动“育红苗”,实现党性修养大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大提升。组织红色文化进社区、农村、校园、机关、企业、广场、家庭,开展遵纪守法好公民、孝顺老人好儿媳、家庭和睦好妯娌、勤劳致富好标兵、计划生育好家庭、公道正派好先进、诚实守信好村民、团结互助好院落、传承精神好模范、见义勇为好榜样“十个好”村民评选活动,一批村民先后被评为好党员、好干部、好能手、好青年、好少年、好民兵、好夫妻、好媳妇、好邻居、好学生。一些农村“陋习”在“十好”村民评选活动中渐渐消失了,一些过去习以为常的农村打骂在感恩红色教育的影响下渐渐没有了,一个“学精神、明礼仪、感党恩、思奋进”的宣教氛围和“现代、文明、优美”的农村新风尚基本形成。“党风好了,民风变了,感谢党的声音多了,群众更支持了,大家发展产业致富的劲头足了”,沙溪镇王坪村支部书记王兆富在谈及红色教育的感受时感概地说。 红色文化强品牌 在王坪村正在建设的文物展区,工人们正挥洒着汗水加班加点布展。现场施工负责人介绍,展区主要有8个,将复制红四方面军当年在通江的历史,并首次把4A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建设纳入布展内容。整个红色宣传布展将是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大概要在4月中旬布展结束。 沙溪镇红色资源得天独厚,扩建后的扇型烈士陵园将成为全国革命传统教育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集红色和乡村旅游于一体。新调整后的沙溪镇党政一班人,对红色的历史、红色的土地、红色的河流感怀挚热,对红色的情节深深眷恋,对红色事业热切期盼,做出了挖掘红色文化,引领红色传媒,创建一流红色文化大镇的决定,并在全镇推广传承红军精神助推跨越发展的活动。党员干部、群众、学生、医生等各行各业唱红歌、叙红情、咏红诗、连红心,特别是党员干部和学生读红军故事写下的心得体会,让你不得不为之感叹,共产党人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敌强我弱中力挽狂澜;红军将士不畏艰难险阻,风餐露宿,在殊死较量中赢得新生;和平年代,党领导人民改变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局面,创造出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丰功伟绩。当年活跃在沙溪镇的红四面军留下的厚重红色文化,让不屈的沙溪儿女饮水思源,感恩戴德,牢记这段历史,永远不忘党的英明决策,珍惜血浓于水的军民情谊,时刻缅怀革命先烈,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绩续写新时代的红军精神。 引领传媒做强红色文化品牌。县委给予了大力支持,聘请红色专家和学者编写《红色印迹》,描绘当年红军在沙溪镇活动期间浩瀚的革命历史画卷,采写红军在民间的流传故事。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穿红军衣、走红军路、吃红军饭”,邀请老干部、老红军、党史教育专家讲解党史、红军史,增进红军情。培养本土红色宣传骨干,开展红军餐、名优小吃、小商品评比,开发一批以红军用品为主题的旅游纪念品,把沙溪的民族风情、民间民俗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把民族的、地域的、民间艺术都融入红色文化,创作一批红色文艺作品,红歌唱响沙溪,红舞跳动沙溪,红诗吟颂沙溪,红书写沙溪,红画绘沙溪,红灯照沙溪,多方互动,引入红色传媒公司,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提升红色文化的引领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做大做强红色传媒品牌。 红军精神促发展 传承红军精神,推进跨越发展是沙溪镇干群不懈的追求。沙溪镇在挖掘红军文化,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的同时,想得更多是群众致富。“老百姓富裕了,农村产业发展起来了,我们才不会愧对先烈”,沙溪镇镇长薛大兵说。 为加大城乡统筹。去年,集中三个月时间对沙溪场镇进行了风貌打造,统一安装了铺面和街道人行道,增设了管网,修建了居民休闲广场,新增居民3000人,居民幸福感不断提高,场镇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群众购买力不断上升,原来一个40平方米的电器门市月收入不足2000元,今年增长到6000元。农村各产业组团纷纷兴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80元,为同步全面实现小康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所在的王坪村,在近三年时间,投入资金2亿多元解决群众行路、饮水、上学、就医等难题。全村9个社都通了水泥路和自来水,新成立了苍溪沟供水站,安装了光纤电话,开通了宽带网络,学校铺设了塑胶跑道,校舍宽敞明亮,学生享受了国家提供的免费午餐,135户村民集聚到新村聚居点,院落错落有致,管网纵横,四通八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今年引进公司,流转农户耕地,栽植1500亩的红心弥核桃,三年后投产,预计人均增收150元以上。新培植的1000亩中药材观光园产业园区也即将建成。一个产业支撑、环境优美、旅游开发的王坪新村将会成为国家AAAA级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生态红色旅游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一个高举红色大旗唱响红色主旋律的沙溪镇将会成为追忆历史、缅怀先烈、休闲旅游的向往地。 (作者为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党委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