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四型”社区
2012/5/7
——龙马潭区城市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系列报道(四)
社区,作为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的区域性生活共同体,是公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综合性基础机构。社区承担着促进居民参与自治服务、调整和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矛盾冲突、寻求社区需要与社区资源的有效配合、预防社会问题的重要社会责任,因而成为社会管理创新最前沿的基础阵地和重要载体。
龙马潭区以服务群众为核心,以创建和谐社区为目标,推进行政权力与居民权利互动、组织体系与管理制度衔接、社会服务与群众参与并进,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龙马潭区特色的社区管理新路。
“联动型”社区
龙马潭区委、区政府出台《城市社区“四位一体”管理机制运行办法》规定,在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基础上,增设社区工作站和社区服务中心,形成了“党组织+居委会+工作站+服务中心”+“驻区单位、公益团体、行业协会等”的“4+X”组织框架。
社区工作站作为政府行政事务向社区延伸的执行主体,坚持“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凡政府职能部门需要通过社区完成的行政事务,一律以委托、购买、授权等方式进行;把社区服务中心作为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的重要平台,向社区群众提供近距离便民服务。
“4+X”模式的建立,实现了管理资源向社区集中,形成了社区管理与居民自治结合、行政资源与社会资源相融、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的格局。
“标准型”社区
龙马潭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加快城市社区阵地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用三年时间,以乡镇街道为投资实施主体,区财政投入1200余万元用于以奖代补,实现25个城市社区阵地标准化建设”,保证每个社区均有“三室一站一中心一市四栏一屏一廊”,即党员活动室、“两委”办公室、警务室、社区工作站、社区服务中心、爱心超市、党务公开栏、居务公开栏、站务公开栏、服务公开栏、电子公示屏、宣传长廊;实现“四有三通”,即有标牌挂牌、党旗国旗、办公桌椅、电教设备;通互联网、通有线电视、通电话。目前,龙马潭区已投入900多万元,完成第一批9个社区的阵地标准化建设。
“精细型”社区
龙马潭区提出社会管理的“管理网格化、服务零距离”理念,大胆探索、全力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试点工作,通过网格化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通过网络改善公共服务供给,围绕社会管理创新“社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服务全方位”的目标,把社区划分为“八块”,把工作细分为“十条”,即把每个社区划分为八个责任区域,实现了工作平台下移、工作人员下沉,社区管理“无缝隙”;各社区按照工作性质和对象,把工作细化为综治维稳、流动人口、劳动就业、民政事务、残疾人服务、社会保障、教育文体、卫生、计生、便民服务工作内容,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差异化、个性化服务。小到社区环境卫生、居民矛盾化解,大到社区党建、社会治安维护等,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网格、矛盾纠纷不上交”。
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该区还逐步将人口管理、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社会保障、为民服务、单位管理等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实现从对部件、事件精细化管理向城市综合管理的精细化转变。
“服务型”社区
社会服务,其内涵包括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救助、社区保障等在内的大服务。
龙马潭区通过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公共服务项目经费预算制度,将劳动就业、保障救济、计生卫生等近40个公共服务项目下放到社区办理,乡镇街对辖区内每个社区每年投入不少于3万元的公共服务项目经费,目前全区已投入服务项目经费100万元,完成25个公共服务项目。加大两级财政投入,镇街每年落实2万元专项资金帮扶社区组织发展,该区财政每年安排10万元专项资金表彰先进社会组织,以推动社区全面健康发展。
该区委、区政府下发的《《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把“大力培育和发展公益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多样性、专业化发展”、“扩大购买服务”等内容纳入其中,对先行探索给予制度上的支持,积极探索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区上每年还将投入10万元对参与社区服务成绩突出的社会组织给予表彰奖励。 (万惠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