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牵手,留守娃有了“助学银行”
2012/6/4
小小苦竹林 成就学子梦
爱心牵手,留守娃有了“助学银行”
未来预计产值达10万余元,每年能助学上千名贫困学生
孩子们在劳动中享受愉悦
贫困学生得到了苦竹笋基地专项基金的扶持
连日,来到由北京惠黎基金会和芬兰芬欧汇川公司合作为学校捐资建设的苦竹笋助学实验基地,和孩子们采摘着新鲜的苦竹笋,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后山镇中心小学校的老师们对学校的未来充满了期待。然而,谁会想到,就是这一根根小小的苦竹笋,却是留守娃们最珍贵的礼物,正是它们圆了孩子们的读书梦想。该校校长朱龙远由衷地感慨,“苦竹林是娃娃们的绿色‘助学银行’!”
一次赴京 意外引得爱心来
谈起这片助学实验基地,还得从2005年说起。
当时,该县一名叫蒲文忠的农业局年轻职工,因为在新华网上参加一个全国两会建言的征文,获得一等奖,于是,受《中国改革杂志》的邀请到北京参加乡村建设的研讨会。说来也巧,会上,他偶然碰到北京慧黎基金会的项目官员,顺便就把叙永山区国贫县以及众多留守学生上学难的情况给他们详细介绍了一遍。
“我们将派出调研组来叙永,调研论证后将对其进行帮助。”没有想到,蒲文忠的这一介绍,立即引起了慧黎基金会项目官员的高度关注,他们表示,将尽最大的能力,以建立产业基地的方式,用产业效益连续帮助叙永山区的留守娃娃们顺利就学。
不久,北京惠黎基金会高级项目经理谭华来到叙永调研,项目随之花落该县后山镇中心小学校。当时,北京惠黎基金会和芬兰芬欧汇川公司出资15万元,当地政府积极协调,免费提供土地200亩供产业实验基地建设,基地享有50年的无偿使用权。
“基地里种养什么,如何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山区的穷娃子们减轻经济负担?”项目启动前夕,该县林业局和农业局先后派出专家多次进行集体论证,对种茶、种花椒、种板栗和养牛等多项产业进行论证筛选,最终根据该镇的海拔、气候、土壤等地理条件,选择了栽种苦竹,主要出售新鲜苦竹笋为主。
2005年5月,项目正式启动。当地群众听说为子孙后代建立爱心基地,纷纷赶来义务投工投劳。截至到当年9月,基地土地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共建了13口30立方米的蓄水池,引水渠2600米,小径和沟渠3000米。
在当地政府和县级部门以及广大群众的联动配合下,苦竹笋助学实验基地神速推进。
精心呵护 竹林为爱疯长
“这是个好事情,大家修建的积极性都很高!”5月27日,接受采访时,该镇河源村的马光全高兴地告诉笔者。据他回忆,当年在修建此基地时,当地群众纷纷捐出上好的农家肥,同时,义务挖穴25000个,等待苦竹栽种。
为了使基地建设有序推进,2005年10月中旬,该县林业局高级林业工程师邓德华针对该校全校师生进行“母竹选取”专题培训,随后,在全校师生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5000株苦竹齐刷刷地栽种在基地里,同期完成了浇水和施肥工作。
“这是叙永县种植质量最高的一块基地!”2006年1月,助学基地通过该县林业、农业两大局技术专家验收,专家们一致如是表示。同时预测,基地投产后,产值将达10万元以上。
与此同时,该校落实了专人管护机制,尤其做好基地的防火工作,并号召全校师生一定要善待基地,为更多的山里娃娃走出大山而努力。
“几天没到基地去看看,心中好像就少了点啥子。”接受采访时,该校副校长许定富说。据他介绍,全校师生在精心呵护苦竹林的同时,还在其中开展除草、修枝、施肥等劳动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基地中生情,也乐在其中”。
“哪根竹子有多大,苦笋生了多少,我都一清二楚。”当地的老师曾凡银还告诉笔者,“苦笋是山里孩子的恩人,一旦管理好了,比预测的效益还好。”因此,他每天两次经过基地的时候,都会走进竹林看看,“哪怕有一小根被风折断了,我都无比的心疼”。
“今年可把我吓惨了,好在竹林安然无恙。”采访时,朱龙远回忆,清明节放假期间,接到管护人员电话,说是竹林突发火情燃起了。此时,还在30公里外的他,立即打的士赶到基地。值得庆幸的是,火情被当地群众紧急控制,苦竹林未受到丝毫的损失。
笔者走进基地看到,一人多高的苦竹长得郁郁葱葱,馒头山上,处处绿意融融。林下,四处长满了粗大的竹笋,散发着一地清香。苦竹笋助学实验基地如一位年轻人,朝气蓬勃,尽显英姿。
产业助学 托起留守娃上学梦想
“感谢老师,我又有新的书包了!”5月25日,该校再次举行新书包发放仪式,数十名留守娃娃都获得了“六一”礼物。朱龙远在发放仪式上,寄语孩子们努力学习,同时,再次讲述了苦竹笋助学实验基地的来历,嘱咐孩子们要心存感恩,学会回报。
“前几天,老师还给我发了好多新衣服和大米,我一定好好学习!”接受采访时,该校学生田平泣不成声地对笔者说。据了解,田平早年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和哥哥相依为命,生活十分困难,每次他都被列入重点的扶持对象。“因为有苦笋基地专项资金的助学,并没有影响到他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该校教导主任王宏丽告诉笔者。
据介绍,2008年1月,由于50年不遇冰冻灾害,9口蓄水池冻裂,3000株竹苗冻死,造成苦竹基地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0余元。目前,由于各种原因,虽然基地暂时未能达到预测的效益,不过,受助贫困学生已达400余人;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为此,泸州市电视台走进叙永,将基地作为成功范例,并拍摄专题片进行特别报道;朱龙远也作为全县一名学校代表,在泸州市四县三区基地经验交流大会上作经验交流,运作模式被兄弟学校所借鉴。
“我们正准备发展林下养殖,争取基地价值实现最大化。”走在基地上,朱龙远说。据他介绍,竹林下不仅有杂草,而且还有很多昆虫,是喂养鸡和孔雀等禽类的好场所。目前,学校正和有关部门进行技术和引种上的事项洽谈,竭尽全力把苦竹林盘活,为留守孩子们争取更大的资助,托起他们的上学梦想。
采访手记:“造血式”助学值得推广
一次性捐资助学的事情,在当今社会早已屡见不鲜。而作为产业助学,在叙永山区却是首例,并已发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作用。扶贫也好,助学也罢,目的主要还是解决受助者的经济问题。而作为北京惠黎基金会和芬兰芬欧汇川公司,一改一次性的捐款助学方式,根据山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搭建基地平台,发展特色产业为山区娃娃建起“助学银行”。助学并不是一次性给贫困学生“输血”,而是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并长久持续下去,非常值得推广。一旦当基地产业做大、做强,那些受贫困和留守困扰的山区孩子们,上学还难吗?(刘传福 朱秀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