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风范:民政之本在于民
2012/6/11
泸州市六获“全国双拥模范城”
泸州市“社工人才百人计划”志愿服务签约仪式
泸州市莲花池街道老年腰鼓队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上的精彩表演
●六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2011年获民政部表彰先进单位之一;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和社区创新工作多次获得各级表彰……
2012年2月28日晚10时许,中共泸州市委书记刘国强走下飞机,他深吸了一口气,闻着酒城熟悉的气息,民政工作的点点滴滴顿时涌上心头。当日,他从北京参加完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返回泸州,而这块“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奖牌更让他感到责任重大。
泸州市民政大事记清楚记下了这些历史。1994年起,再到1997年、2000年、2003年、2007年,这一连串日期真实地记录着泸州市在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中踏实行进的每一个坚实脚步。至今,泸州市第六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与“双拥”亮点同样突出的,还有2011年获得民政部表彰先进单位之一,走在全省前列,多次获得各级表彰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和社区创新工作。
荣誉光环背后,包含着巨大的付出与努力。
双拥工作流光溢彩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携手共谱和谐。
2007年7月8日,泸县发生百年不遇的洪灾。在滔天巨浪面前,到处飘扬着驻泸部队军旗。
2008年1月,古蔺、叙永遭受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驻泸部队官兵紧急驰援。
2010年4月1日,泸州创卫迎复审冲刺阶段,驻泸部队官兵集体行动,清理卫生死角,创造清新环境。
……
无论在抢险救灾现场、重点工程施工一线、园区建设攻坚阶段,还是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创卫的关键时刻……到处闪动着驻泸部队官兵的身影。四年来,驻泸部队官兵共出动65442人次,抢救群众41494次、挽回财产损失14972万元。
在古蔺县石宝镇黄泥大山脚下,苗族汉子项润香一家三代为驻军官兵送菜的故事被群众传为美谈,他们的背篓被亲切地称为“拥军背篓”。30年来,“拥军背篓”向海拔1400多米的黄泥大山运送后勤物资1000多吨,保证了驻军官兵每天的后勤供给;2009年“八一”建军节,民营企业王氏集团捐资105万元支持部队建设;2010年“八一”建军节,郎酒集团公司为部队组织了一场 “拥军篮球赛”并赠送价值200万元的酒,慰问部队官兵。目前,全市有军民共建对子645对,泸州老窖股份公司、泸州市粮食局和驻泸部队等一大批地方和军队的单位分别被国家、省、市评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
“现在下再大的雨也不再担惊受怕,终于可以睡安稳了。”2010年6月6日,泸州市江阳区况场镇红山村三组73岁退役军人王明才说。之前,他一直住在草房里,一下雨就担心房子被雨淋塌。改变来自2010年泸州市建立的重点优抚对象住房困难解决机制,区上补助1.5万元,镇上免费跑手续,130平方米新房2个月竣工。住上了安全坚固的新房,王明才高兴得合不拢嘴。
民政为双拥,双拥促民政,双拥工作步步为营。
在双拥安置工作上,泸州市民政局历年来十分重视,在局长刘洪的带领下,民政局全面实行优抚对象医疗“一站式”服务,全面落实退役士兵安置任务,全部解决安置遗留问题。丰富双拥内容和创新方式,大力推进社会化拥军,进一步协调落实好随军家属安置、子女入学入托、两用人才培训等政策,想方设法为驻军及军人家庭排忧解难,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转变思维,深入改革,丰富双拥工作细胞,建立社区双拥工作站10 个,建立社区双拥志愿者队伍12支。成立泸州市双拥促进会,建立双拥单位会员制度,发展会员30个,深入开展军地共建活动,全市地方单位与驻军共建对子达到420个,引导40家非公经济组织开展拥军活动,建立军嫂社区5个。义务兵优待金标准提高到当地农村人均纯收入水平。
而为解决退役士兵的就业,泸州市民政局更是多方努力,积极争取。就在去年5月,泸州市面向社会统筹公开选拔50名科级领导干部,市里拿出7个副科级职位定向复员退伍军人公选,这在全省尚属首次。入围合江县副乡镇长的退伍军人宋志勇激动地说:“作为一名退伍9年的军人,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解决就业,简直做梦都没有想到。”
不仅在解决退役军人就业上有了新突破,泸州市在支持部队建设、交通优待、扶持随军随调家属就业、现役军人和烈士子女入学入托、提高义务兵家属优待金标准、解决重点优抚对象住房困难等方面均有新突破。近年来,泸州支持部队建设,共为部队解决建设用地1076.58亩,投入5500多万元修建武警支队办公楼、市消防指挥中心和市消防特勤中队营房等。
社工人才“异军突起”
近年来,泸州市积极打造社工人才成长环境,培育更多就业岗位,动员人才投身社会管理服务领域,强化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家庭亲子沟通障碍者、父母离异导致心理疾病的儿童服务,让他们得到照顾和关怀。
加强体系建设,确保人才队伍。泸州市各区县坚持以中央组织部等18个部门和群团组织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为指导,着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与此同时,扩大培育社工岗位,坚持舆论引导先行,实施以点带面,大力推进民政领域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城乡社区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开展专业社会工作者登记服务和信息管理工作,努力完善社工人才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促进社工人才在各个社会工作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截至目前,泸州市举办各类社工培训班30余期,培训从业人员2000余人次。充分整合“老社工”宣讲团、高等院校等教学资源,通过举办主题培训班与从业人员轮训班等方式,加强社工人才专业理论、业务技能、法律法规等方面培训,着力提升社工人才能力素质。同时,面向社工专业学生,成立社区实习基地,每年选派一批基层社工到综治、信访、民政等重要部门历练。
与此同时,泸州市已成立社区实习基地7个,接纳实习大学生1200余人次;交流挂职锻炼基层社工50余人次。为鼓励全市社工从业人员参加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发挥考核考试这种特殊教育方式作用,近年来泸州市共组织1200余名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水平考试,53人获得助理社会工作师或社会工作师资格。
完善社工人才保障体系,建立待遇保障激励机制,为专业社工统一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对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资格的,报销其考前培训和考试费用,并分别给予1000元和2000元的奖励;对评为市拔尖人才的,每人每月给予200元专项奖励。
现在,市民经常收到《泸州市社会工作宣传手册》,在公众网上看到“社工建设”专栏。为明确社工各级职位的任职资格条件、晋升程序及薪酬待遇,创造合理的职业晋升空间,在公务员考试和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中,泸州市还拿出一定比例定向招录社工专业人才。目前,已公招1名社工人才进入民政干部队伍;公选8名社工人才进入科级领导干部队伍。
让社区成为一个“家”
多年来,泸州市结合民政工作职能,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紧紧抓住社区建设,努力突出实效。各社区积极响应,丰富社区生活,便利社区作用,让社区居民与社区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社区资源功能。
“老王,走,到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去下棋”,“等一下,老李,今天我老伴都要去,听说社区专门为我们订的《晚霞报》到了,她已想去读读这类报纸”。泸州市龙马潭区莲花池街道开发老年人才,展现老年人风采,丰富老年人生活,促进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工作中,不断为老年组织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和帮助老人组建腰鼓队、秧歌队、健身操队、交谊舞队、军鼓队、木兰协会等队伍,在街道开展的各种文艺演出,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2012年,泸州市大力开展安全社区创建,把安全社区创建作为安全生产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启动4个国家级社区,14个省级安全社区建设,成效十分明显。
“现在社区的治安状况好多了,而以前则不是这样的。”罗登莲是康华苑社区的一名住户,据她回忆,社区成立之初,很多小区的防护措施没跟上,导致入室盗窃案时有发生。为打造平安社区,康华苑社区相继成立了社区警务室、人民调解工作室、巡逻队伍、帮教志愿者队伍、普法志愿者队伍、治安保安队伍等群防群治组织,开展法律援助、巡回接访等服务。同时成立了由辖区个体工商户组成的江阳区综治协会康华苑社区分会,形成社区综治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以点带面覆盖全社区的管理网络体系。此外,社区还设置了14个治安联系点,加强对社区保安及辖区守楼护院责任人的监督和管理。在社区办公区域、居民小区安装防盗报警设备,全面降低可防性案件的发生。(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