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均贵 退居二线,又上“一线”
2012/10/29

闲不住的徐均贵
金秋时节,笔者一行去内江市中区凌家镇潘家坝村采访。在206省道旁边的甘蔗林里,有一幅“内江市果蔗标准示范园区”的大幅广告引人注目,仔细一看,方园几百亩的园区内,绿油油的一片甘蔗长势喜人,农民喜在心里、笑在眉梢,又是一个甘蔗的丰收年。
在园区的甘蔗林里,笔者见了到内江市金富甘蔗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徐均贵等三位老同志,他们正在忙碌着秤化肥,还要到甘蔗地里忙活,记者跟随着他们的足迹,到现场进行了采访……
金富甘蔗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均贵是原内江市中区交通局局长,他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到市中区政协负责咨政工作。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经常到农村搞调研,借此机会他认识了内江农科院的专家,并知道了果蔗“甜城18号”这个新品种的未来发展趋势。从此,他暗自下定决心率先种植“甜城18号”,引领广大村民增收致富。
据悉,徐均贵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之后,他先后邀约了在机关、企业退休的四位老同志,组建了这个甘蔗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大胆租用了潘家坝村的土地10年,从事种植果蔗“甜城18号”。
众所周知,甘蔗是内江的特产之一,农民有种植甘蔗的传统和习惯。据资料记载,内江种植甘蔗已有上千年历史,甘蔗一直是作为内江农业的主要经济作物,在沱江两岸15公里的范围内,有80%的土地都种植了甘蔗。在明末清初时期,仅内江县的糖房和漏棚总数就多达3000余家,成为全国的制糖中心,鼎盛时期的产量分别占全省的70%和全国的半壁江山。
2011年12月,徐均贵与其他几位老同志以饱满地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种植甘蔗的工作中,在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他们带领村民育苗种,成功种植果蔗300余亩。
据了解,他们种植的果蔗“甜城18号”,每亩产量将达10吨以上,亩产值近1.5万元,亩纯收入近5000元。条件成熟时,该合作社还将加大种植面积,甚至计划办一家榨糖企业,重新拾起“甜城”制糖工业的记忆。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在取得的成绩面前,徐均贵非常谦虚,他站在一片即将收获的甘蔗林旁边,充满信心的对记者说,我们是共产党员、老同志,退休之后没得事情做,整天喝茶、打麻将没有意义,晚年虚度,还不如“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今天,我们几个老头子志同道合地在一起发挥余热、种植甘蔗,引领村民增收致富,这是多么快乐的事儿啊! (李蒙济 梅吉雨)
新闻链接:
内江因盛产甘蔗、蜜饯,素有“甜城”的称谓。在上个世纪的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中,内江的甘蔗种植、制糖工业破败了。如今,“甜城”的光环可谓名不符实,“甜城”不甜了。恢复“甜城”内江美誉,弘扬糖业历史和文化,成为了人们议论的话题。果蔗“甜城18号”是内江农科院培育成功的国内首个自育果蔗品种。2011年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同时被列入国家计划和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