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好了,百姓笑了
2012/12/17
——南部县民政事业发展全纪录
【编者按】民政事业是发展民生、服务百姓的光荣事业,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大力发展民政事业,才能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源源不断地送到寻常百姓家庭,才能构建起建设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南充市南部县民政局近年来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服务理念,扎扎实实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真正成为南部县民众有求必应的“传感器”。
创新举措,五保供养全覆盖
针对五保供养人数多、年老病残多、居住较分散的实际情况,南部县采取一系列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五保供养对象的实际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切实保障生活物资,每年及时采购大米、毛皮鞋、棉衣、棉被等生活物资,优先保障农村五保户的衣、食等基本生活必需,从2012年起,按集中供养350元每人每月、分散供养300元每人每月的标准落实生活供养金,并按月打卡直发到五保对象手中,农村五保供养率达100%。同时,切实保障医疗救助,由县财政全额解决五保对象参加新农合费用,实行医疗救助与新农合补偿同步结算的“一站式”服务机制,新农合报账后剩余部分全部通过大病医疗救助解决;对集中供养五保对象,每人每年解决300元临时门诊治疗费,彻底解决五保对象治病难的问题。南部县做到切实保障住居环境,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近年来,该县通过地震灾后敬老院建设、农房维修加固和农村危房改造等方式,对全县散居五保户农房进行改造、维修,对无房五保户全部纳入敬老院集中供养,有效解决了五保对象“老无所居”的难题。
该县抢抓机遇,开发资源,不断创新敬老院建设,充分利用升钟库区三年扶贫契机,筹资700余万元,建成省二级敬老院10所,库区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35.9%。同时,在“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坚持规划设计、风貌布局等“五统一”,投资3000余万元,又建成9所总建筑面积1.62万平方米的省一级标准敬老院。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撤并乡镇办公楼和闲置校舍等资源,改(扩)建敬老院15所,其中4所分别达到省一、二级标准。并且积极探索散居五保户合建,坚持“自愿合伙”原则,按照“五保户危房改造资金集中使用、民政部门扶持基础设施、乡镇无偿调剂用地”思路,采取“乡镇组织实施、五保户全程监督”方式,在大河镇发动30名散居五保户“合伙”建设敬老院。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农、林、水、交通、卫生、文体等部门项目优势,对口援建水、路、电视、天然气、沼气池、医务室、图书室、生猪圈舍等配套基础设施,整合项目资源,减少财政负担,不断完善敬老院功能,保障敬老院正常运行。
多位一体,社会救助零距离
南部县社会救助福利中心于2009年底开工建设,在全省率先形成多位一体的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模式,于2010年12月完成主体竣工。该中心占地91亩,建筑面积12900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是一所集老年公寓、救助管理及儿童保护中心、救灾物资储备库、敬老院和荣军院、救灾应急信息指挥中心于一体的公益性综合福利中心。2011年6月中心附属工程完工,2011年7月全面投入使用。
该社会救助福利中心在规划建设过程中,面对南部县民政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工作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县民政局分析我国养老服务和民政发展方向,立足四川省情及南部实际,着眼长远,以超前意识和发展眼光,开拓民政服务设施集中、上档的建设新途径,一开始只是一个设想和探索,通过探索和实践,证明了其设想的可行性,并有效整合了资源,节约了资金,促进了其经验在全省推广。正是大胆的设想和尝试,使得该局党组在贫困地区民政服务设施建设的重点、难点方面探索出了新抓手、新路子。特别是统筹散居五保对象集中建设敬老院、不单独重建住房等政策和新思维,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
该中心的老年公寓、荣军院等填补了南部县无公开养老服务机构的空白,成为养老服务的示范性建筑,救助管理站和儿童保护中心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流浪儿童提供了良好空间,救灾物资储备库和救灾应急信息指挥中心使该县救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有力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该中心是全省乃至全国县级规模最大、质量最好、成本最低、时间最快、效益最佳的社会救助福利中心,已成为园林式建筑,中心办公区、仓储区、救助区、疗养区、运动健身区(网球场、门球场、篮球场等)功能独立分明,院内绿化率达55%以上,银杏树、桂花树、栾树、春娟、含笑等乔(灌)木近90种。该县先后受到中央、省、市、县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2011年,被省爱卫会授予“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慈善救助,真金白银解民忧
近年来,南部县的慈善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县慈善会广泛深入地开展赈灾、扶孤、安老、济困等慈善公益活动,累计接收和发放捐赠款物2000余万元,发展慈善组织120余个、志愿者12000多人,同时常年性开展捐赠救助工作。
7年来,南部县慈善总会累计救助因灾烧伤、白血病、尿毒症、癌症、脑萎缩等大病患者250余人,发放慈善救助资金65万元;救助贫困户10500余户,累计发放大米、干面、食油和各类副食品200余吨,价值200余万元;向特殊教育学校捐赠资金3万元……
该县慈善会从2006年起就开展定点帮扶、向城乡低保家庭、部分重点优抚对象家庭被二本以上院校录取的子女发放救助金,推动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慈善助学活动。七年来,县慈善会共资助因家庭贫困难以入学的大学生745人,发放救助资金245.7万元,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拿这个爱心卡,我每个月直接到街上的慈善超市领米、面和油,解决了我的生活大问题”,家住南部县新华路的张英(化名)满脸高兴地向笔者说道。张英手上的小卡片,就是南部县慈善会给生活特困群众发放的慈善爱心救助卡,凭卡可在县内任意慈善超市免费领取生活必需品。南部县坚持将“慈善爱心超市”列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目前,该县已建成14个慈善超市,累计发放爱心慈善救助卡7430张,两万余困难群众免费领取到了大米、挂面、食用油等生活必须物资。
婚姻登记,微笑服务零投诉
在开展婚姻登记工作中,南部县婚姻登记中心努力改善基础条件,严格内部管理,规范婚姻服务,接待来自省外的考察学习组14次。先后被授予“四川省婚姻登记示范化窗口”、“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窗口单位”。该县发扬“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辛万苦”的“三千”精神,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婚姻登记中心实现了从无办公场地、无人员编制、无运转经费,到配备6名人员编制、落实400余平米办公场地、有适度经费保障的副科级单位。
婚姻中心工作人员坚持“三项原则”,规范婚姻服务。坚持依法依规,该县按照民政部加强和规范婚姻服务的有关文件精神,成立了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玫瑰缘婚姻服务中心”,依法进行了税务登记,收费项目和标准依法经物价部门进了核准,坚持做到了登记和服务场地、人员、经费、服装“四分开”,确保了于法周严、于理有据;坚持当事人自愿,该县实行了菜单式委托服务,并提示当事人均是自愿选择项目,让当事人明白消费,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同时坚持热情服务,该县制定了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等一系列制度,倡导微笑服务,杜绝衙门作风,近三年未发生一起群众有效投诉。
低保救助,困难群众得实惠
城乡低保和城乡医疗救助是城乡特困群众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体现了党对城乡特困群体的关怀和温暖。南部县每年采取人员培训、广播宣传、资料发放等三种方式分两次对乡镇民政干部进行低保政策法规培训,各乡镇开展村社干部低保培训班一次以上;通过县广播电视台对低保政策进行为期一周的宣传,利用县城四大电子显示屏对低保政策予以公示;把城乡低保和城乡医疗救助的政策法规汇编成集,下发到各乡镇、村组干部手中,让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应保尽保、应退必退”,实现动态管理是城乡低保规范化的关键。该县每年分两次组织县民政、财政、审计等部门和乡村干部一起,对城乡低保分别进行清理复查,对低保对象中的“三无”人员和因重病、重残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给予重点救助,适当调整保障标准。对已有稳定收入来源,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取消低保资格。20l2年上半年,共清理因条件好转不再享受城镇低保人员1445人,将经调查后的特困城镇居民1565人纳入低保,动态率达11%;共清理因条件好转不再享受农村低保人员2444人,将经调查后的特困农村居民纳入低保2566人,动态率达到6.5%。
1999年至2005年,低保资金实行社区专人发放。从2006年起,该县对低保资金进行封闭运行和资金社会化发放,由信用社直接打卡到受助对象手中。同时,不断探索低保水平与经济增长同步增长机制,连续6次提高城乡低保救助标准,今年城市低保月标准为240元、农村低保年标准为1278元,月补差标准分别为城市169元、农村78元。今年,为解决部分乡镇信用社打卡不及时、滞留时间过长的问题,该县通过多次协商,开发相关软件,对受助对象的资金由县信用联社直接拨付,实现了资金封闭运行、安全运行、快捷有效地发放到受助低保对象手中,确保了最低保障的社会功能。(王丽 李长君 何朝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