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民生为重  共享幸福资阳

2013/1/7

——资阳市民政工作纪实

 



新建成的安岳县兴隆镇大成山社区办公楼

 

民乃国之本。保障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使命。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资阳民政围绕“助民幸福”主题,扭住“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两条主线,抓住加快发展和群众利益两个重点,用辛劳和汗水谱写了民政事业发展的壮丽篇章,诠释了“为老百姓做事最幸福”的深刻内涵。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为重、民生为先。资阳市时刻牢记“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宗旨不动摇,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和第一责任,着力推进民生政策的完善和落实,让更多困难群众共享了幸福资阳建设成果。

五年来,资阳市委、市政府出台有关民政民生政策文件16个,建立完善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等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以老年人、儿童、特殊困难群体为对象的社会福利体系,以福利彩票、公益援助为主渠道的慈善体系,以应急指挥中心为平台的防灾救灾体系,在全省率先建立了9099周岁老年人高龄津贴、惠民殡葬、大病医疗救助、城乡低保对象信息比对等制度,农村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新机制在全省推广并多次在全国交流经验。民生政策的不断完善,有力提升了民生的覆盖率和保障力。五年来,全市共投入民政民生保障资金35亿余元。截止2011年底,全市纳入民政常年保障的对象达到了66.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3%;城乡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差水平分别比2006年提高了2.04倍、7.3倍;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较2006年提高了1.78倍;城乡医疗救助年人均救助水平分别达到297.2元、288.3元。

坚持“共性靠政策,个性讲感情”,五年来累计帮助5290户农村无房户、6126户汶川地震受灾户重建了住房,帮助1904名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圆了大学梦,免费为355名残疾儿童实施了康复手术,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3万人次,兑现了群众的困难“发现一起帮助一起,知道一件解决一件”的庄严承诺,禹兴付、胡燕桃等一大批困难群众又重新点燃了生活的希望,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努力促进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

资阳市大力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着力优化社会服务,充分发挥了民政社会稳定“减压器”、经济发展“助推器”作用。

五年来,坚持以规范村(居)自治行为为重点,以模范单位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村(居)务公开为抓手,积极发展基层民主,促进社会和谐。率先在全省同步建立了村务、居务监督委员会,安岳县作为全省6个县(市、区)之一被评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模范县”。坚持以解决“三有”问题为重点,实行社区经费县级财政统筹机制,实施社区“15分钟服务圈”工程,推动了社区建设向高水平、规范化发展。全市86.5%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达到了300平方米以上;今年8月,《中国社会报》头版头条以《从“大包大揽”到“居民自治”的新型社区服务》为题对资阳市社区建设情况予以了综合报道;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作为四川唯一代表在全国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创新成立社会组织促进会,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发挥了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截至2011年底,全市社会组织达1509个。以全国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试点为契机,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引领社会服务管理方式由传统的行政管理型向社会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以文化建设为抓手,推进婚姻登记、殡仪服务、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窗口单位规范化建设,全市50%的婚姻登记机关建成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窗口单位、60%的救助管理站建成省级救助管理文明单位。探索成立了以企业化市场运作、信息化服务管理、职业化专业服务为主要特点的“虚拟敬老院”,创新了社会服务方式。20121月,《中国社会报》头版以《按下手机键 老人的午餐送过来》为题对资阳市“一键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进行了报道。

 

倾力推进民政公共设施建设

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是民政事业发展的支撑和标志。资阳市始终突出“项目是第一抓手”,紧紧抓住抗震救灾和扩大内需的机遇,千方百计争取项目,整合资源做大项目,打造精品亮化项目,民政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五年来,资阳全市投资近4亿元,新建了市精神病医院门诊住院大楼、市儿童福利院、市救助管理站(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市精神心理援助中心、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市大型避难场所、市减灾中心,扩建了市社会福利院,新建县(市、区)社会福利机构3个、救助管理机构2个、殡仪服务中心1所、军休所1所,新建或改扩建农村敬老院72所。市属民政事业单位由设地之初的1个发展到如今的7个。

创造性地提出了园区化项目建设模式,投资1.2亿元,探索建设了集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等7个民生项目于一体的资阳市民政福利创新园,得到了民政部、省政府领导的肯定,被誉为“全国首创、西部典范、四川第一”。

 

竭力推动军地军民共建

资阳市素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资阳市围绕“发展地方生产力、提高部队战斗力、增强军民凝聚力”的目标,以双拥创模促优抚安置政策落实,以优抚安置政策落实支持军队和国防建设,奏响了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时代赞歌。

资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五年来,全市安排支出1.49亿元,支持部队更新武器装备和改善官兵工作生活条件;为1000余名驻资部队官兵免费实施了实用技术培训;妥善解决了驻资部队官兵子女入托入学、随军家属就业安置等问题;建立完善了《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等优待抚恤政策,3.8万名重点优抚对象全部纳入了医疗保障体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人均年增长达12%以上;率先在全省推行了退役士兵竞岗安置考试制度,3139名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创新开展扶优自立、健康、安居“三大工程”,通过赠送仔猪等生产资料帮助2500户困难优抚对象脱贫致富,帮助1320户困难优抚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减免优抚对象医药费用3000余万元。

“悠悠拥军情,拳拳爱民心。”五年来,驻资部队出动兵力20余万人(次),机械、车辆达1.2万余台(次),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巩固和发展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大好局面。资阳在蝉联省双拥模范城称号的同时,一举成功创建成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推动民政事业加快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关键。资阳市坚持以建设“满意民政”为目标,大力实施以民政大讲堂为载体的干部培训工程,深入开展“走千村、访万户、知民情、送温暖”民政干部下基层活动,坚持民主评议“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创新实施“三亮三公开”、“五不让承诺”工作制度,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一支敢于正视、面对、拿下,一支“为老百姓做事最幸福”的干部队伍。五年来,全市民政系统先后有3人受到民政部表彰,2人被评为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被评为全省“三八”红旗手,2人被评为全省民政系统先进个人, 6个单位被评为全国民政系统为民服务群众满意窗口单位和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市民政局连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先进党组织、学习型党组织,在全市“万人评风”活动中连续4年综合满意率保持市级部门第2位。市精神病医院作为全国民政系统的唯一代表被评为“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20121月《中国社会报》头版以《助民幸福的“穿透力”是怎样造就的》为题对资阳市民政干部队伍建设进行了综合报道。(本报记者)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