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需要帮助的人奔忙
2013/4/22
——记成都市青白江区慈善会

成都市委常委赵小维一行莅临青白区调研养老服务管理工作
2007年,成都市青白江区慈善会诞生,一批来自社会各界、热心慈善事业的团体和人士,自愿加入这个非盈利性的公益社会组织。从此,一个“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机制登场,推动着青白江区的慈善事业前进。经6年的风雨兼程,该区的慈善事业充分发挥出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作用,驶进一条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城乡大走访 摸清民众情
青白江区是成都市乃至中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区,化工、冶金,建材工业发达;同时青白江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四川省园林城市。尽管如此,该区域内仍存在弱势群体,急需社会力量的支撑。
本区的弱势群体有多少,分布如何?急需什么帮助?什么条件属于弱势群体,城乡弱势群体各有什么不同需求?具有捐赠意向的团体有哪些?一个个问号如果不搞清楚,将是一场盲目的行动。当几名工作人员刚到任,慈善会就会同区扶贫办、教育局、残联等部门,深入乡镇、街道、厂矿、单位一一地开展摸底调查。
通过一系列调查,慈善会将捐赠意向和群众需一一对应,初步拟定救助项目,并进行可行性论证。一旦可行性论证获得慈善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立项之后,再将项目分为助老、助学、助困、助残、助医等六大类,编制成项目手册。
双方共携手 实施分步走
如果说,前期的工作就绪,慈善会接下来,便开始一个个实打实的行动,把书面上的项目分别推动。
扩大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实行项目招商。发动志愿者在区域内,广泛发放项目手册;多媒体募捐箱上,滚动播放慈善项目,呼吁社会各界参与慈善项目的对接;邀请区电视台制作专题报道,引导更多的企业和爱心人士参加。救助过程中,慈善会严格按照捐赠方意愿组织进行,同时邀请捐赠方参与;从项目正式启动起,慈善会不定期地对受助对象、捐赠项目、资金落实等问题抽查,竣工前邀请捐赠方一道验收。如果发现不合格,将限期整改,直至合格为止。
当全部验收合格,慈善会再把设施过程中所形成的文档、图片、表格等相关资料汇总归档,拟写项目总结报告;一边及时反馈给企业,另一边通过新闻媒体报道成果。最后,慈善会制作慈善项目救助纪念碑,标明该项目捐赠单位。
运作六春秋 初步获成果
短短6年,青白江区的慈善事业,犹如一个滚动的雪球越来越大,捐赠者源源不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实现慈善救助项目化,更多的社会人士了解到救助的意义,促进了慈善 事业同爱心企业的合作;将慈善项目实施成果公开展示,有效地提升爱心企业的公益形象,达到受助人和企业的“双赢”;慈善项目守则为救助对象和爱心人士、企业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传播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关爱。
通过慈善项目的实施,让救助行为更能体现捐赠者意愿,让社会各界知晓善款的使用情况,感觉到自己的爱心落到何处,实实在在地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增强了慈善事业透明度,提高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慈善事业需要良好氛围,每个慈善项目就是在营造氛围,替慈善事业打造温床,让慈善的爱心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每一个慈善项目的竣工,不仅提高了市民慈善意识和慈善热情,还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单位、个人积极参与捐赠活动。
现阶段,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政府的人力、物力、财力都难以兼顾的情况下,慈善项目的实施能够解决许多政府难以顾及的问题,给社会困难群众和边缘群体慈善援助,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今天,青白江区已形成了以帮困助学为主,涵盖助老、助困、助残、助医等方面的救助体系,慈善事业正充分发挥着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作用!(记者 陈锡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