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民政局80万元救援物资送到芦山
2013/4/27
芦山地震“黄金72小时”内,成都市航空、铁路、道路、民政等政府部门纷纷启动应急预案,保障救灾物资顺利送达灾区;电力、气象等部门则为抢通灾区电路,加强气象及次生地质灾害的防御能力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民政救援 8车物资分批运送
4月22日2点30分,历经5个多小时,成都市民政局采购的6车救援物资正式送抵灾区芦山县。此批救援物资包括饮用水、食品(火腿肠、面包、方便面)、婴幼儿用品及妇女用品、成年人春秋衣裤等,分2批运往芦山,将根据需要分配给当地群众。
“在与雅安市民政局取得联系后,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连夜进行了采购。”成都市民政局副局长邱伟称。
80万元物资按需配送
这批救援物资价值80万元,分两批运送。22日6时许,第二批次载有救灾物资的两辆货车还在运输途中。
航空运输 优先保障急救飞行
双流机场为抗震救灾运输飞机安排了专用停机坪,以满足不同类型救灾飞机滑行和停靠需要,救灾人员和救灾物资由公安警车开道,优先放行。双流机场还开辟专用检查通道,保证救灾物资随到随检,首先保障救灾物资运输,确保救灾人员和物资在第一时间从双流机场前往灾区。
运送救灾物资115吨
截至22日下午4点,双流机场震后共保障救灾航班45架次,其中急救飞行1架次,运送救援人员248人次,运送救灾物资115吨。
铁路运输 抢卸转运救灾物资
22日11时40分,由上海至成都的K283次旅客列车到达成都站,早已等候在这里的工人迅速将这批来自南京的救灾物资转运到大型箱式货物汽车内。很快,133顶帐篷、300床棉被、242件衣物就被紧急运往灾区。
成都铁路局启动抢卸救灾物资应急预案,提前组织装卸力量到岗到位,连夜抢卸抢装,并投入3辆大型箱式货物汽车积极开展转运工作。
抢卸救灾物资专列8列
截至22日中午12点,成都铁路局共抢卸救灾物资专列8列,抢卸通过旅客列车运抵的帐篷等救灾物资875件。
道路保障 开通救援专用通道
成都市交委第一时间组织了4支抢险队伍奔赴受灾现场,重点对灾情严重的邛芦路等损毁路段抢通保通,共调集工程机械121余台次,投入抢险人员1400余人次。截至目前,受灾严重的邛芦路、邛崃天台山夹关镇至上里的道路均已经抢通。市交委已迅速开通成温邛高速公路文家收费站救援专用通道,并对成温邛、成灌等市域高速公路全线收费站实行所有车辆免费抬杆放行。
投入抢险人员1400余人次
成都市交委已调派客运应急救灾车辆26台,共运送救灾人员及医疗人员761人;已调派货运应急救灾车辆155台,运送帐篷及医疗用品等物资;组织储备客运、货运车辆共290台。
电力保障 首条农用线路来电
成都电业局龙泉局抢修队负责抢修的10千伏苗思路,主供芦山县思延乡的4个行政村、50余平方公里、1.2万余人用电,已于昨日下午2点恢复供电,这是芦山第一条恢复供电的农用线路。下午5点半,10千伏苗思线路上的学校、集中安置点、思延乡街道等用电对象的低压部分已全部恢复供电。
1.2万余人用电率先得到保障
截至22日下午4点,成都电业局已经派出80辆抢险救灾车辆、发电车2辆、发电机40台,支援芦山地区电网恢复和保供电,263名抢险救援人员奔赴一线抢险救援。
同步播报
万余防灾科普手册运往芦山
此外,在“4·20”地震抢险工作中,为了增强地震灾区群众、救援队伍、志愿者防范雷电、山洪、暴雨、滑坡泥石流等气象及次生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能力,省气象局连夜赶制气象灾害防御科普书籍、手册、挂图等资料1万余册,已于昨日早晨运往芦山地震灾区。
机场等地免费停放救灾车辆
同时,成都市发改委正式印发通知,要求成都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场、车站、码头、货运交易市场(物流中心)配套的机动车停车场,对参与雅安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运送物资和人员的持证车辆,一律免收机动车停放服务费。(董亮 谭立鹏 黄海英 胡锦枫)
短 评
成都大爱绵绵 芦山不会孤独
在雅安芦山7.0级地震发生之后,我们看到的是这世界的两极。190多个鲜活的生命,如烛火被熄灭,是大自然无情的一极;成都的力量,是城市大爱的一极。成都大爱绵绵,芦山自然不会孤独。
无论是2008年的汶川,还是2013年的芦山,在地震之后,这两个震中区,都能感受到成都作为救援大本营辐射和传递的爱,成都向震中区,输送的是食品、药品,也是希望、光亮。无论是以最快速度赶赴芦山的救援力量,最先进的救援设备,最有效运转的公益组织,还是不断运往芦山的抗震救灾物资,成都以她的力量,成为芦山最重要的一个精神支撑。而爱,则是成都力量源。成都爱意绵绵,芦山便不会孤单。
成都在震后这几日,所爆发出的救援能量和市民爱意,既有成都作为首位城市的强大经济实力作保障,也是这座城市深刻的爱的文化作后盾。所以,成都对芦山的救助,才会如此有力、有序。而这种爱的表达,是一座城市爱能量的自然释放,也是一座城市软文化的厚积薄发。
梳理这短短几日,发生在成都和芦山的故事,我们会再一次感佩,这座城市,在经历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已从内至外,既完成了经济的飞跃,也完成了爱的升级。
缺奶,成都一群妈妈,涌向医院哺乳地震中的幸存婴儿,这是慈善之爱;缺血,成都人可以仅用一天便让血库装满一袋袋爱的血液,这是慷慨之爱;更多的志愿者,留在了成都做志愿服务,而不是凭一腔热血拥入灾区,这是理性之爱;成都的私家车,自觉地为救援车辆让出一条通道,这是文明之爱;成都志愿者全媒体平台在全市设立五个抗震物资捐赠点,只需一条微博就引发爱心如潮,这是赤诚之爱。
在这场地震之后,成都的爱,彰现了它的力量,也彰现了它的厚度;当一个城市的爱的表达,变得多元而坚定,理性而激情,这个城市才真正堪称“大爱之城”。
爱,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最深刻的一种城市文化,从汶川到芦山,成都已完成“大爱之城”的升级,这也让成都成为一座力量之城。(成都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