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攀枝花市巴关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2013/8/26

巴关河社区位于攀枝花市西区玉泉街西南部,总面积1.8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8856人、暂住人口2004人,社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1326人,占辖区总人口14.9%。巴关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其中福彩公益金65万元,占总项目投资资金的65%。养老服务中心目前成立社区社会化养老领导小组,在社区党总支的领导下、居民委员会指导下,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配置了管理人员2名,从辖区内招聘有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工作者、养老护理指导员、营养师、保健医生。

巴关河社区位于攀枝花市西区玉泉街道西南部,东起动力站大桥,西至沿江法拉大桥,主干道陶家渡东路贯穿区内,总面积1.8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8856人、暂住人口2004人。社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1326人,占辖区总人口14.9%,其中残疾老人89人、孤寡老人10人、空巢老人12人、高龄特困老人1人。

结合辖区实际,建设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有效降低政府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成本,解决现阶段中低收入老人家庭的社会养老问题,创造适当的大龄下岗女工就业的新岗位,推动老年福利事业社会化的发展步伐,转变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有利于社区形成养老、敬老、护老的社会风气。巴关河社区辖区及周边空巢老人、“三无”老人具有一定的人口比例,通过民意调查和论证,建设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条件成熟,势在必行。

社区在省民政厅、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设有日间照料室、厨房、餐厅、棋牌室、阅览室、康复健身室、多功能活动室、聊天室、调解室、咨询室、老年学校等养老服务功能室。设置了午休室3间、12张床位。配置配齐了供老年人学习娱乐、休闲生活、健身康复所用的设施设备。为保证老年人安全,社区对老年人活动区域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安装了扶栏,铺设了防滑毯,在每个休息室配置了呼叫器,在老年人活动场所安排了电子监控仪。

巴关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其中福彩公益金65万元,占总项目投资资金的65%

 

【人物故事】

空巢老人温馨的家

一大早,攀枝花西区巴关河社区养老中心的唐素清老人就已经起床了。早上在健身房里的摇摆式踏步机锻炼已经成为她的生活习惯。不一会儿,她的额头上渗出细细的汗水,红光满面。

半年多前,唐婆婆独自住在小宝顶的时候可没有这样好的精神状态。唐婆婆今年已85岁高龄。她唯一的儿子在24年前因患上肺癌去世。她的老伴也因常年从事井下工作,患上尘肺病去世。她的孙子远在成都打工。儿媳妇虽然没有改嫁,但并未和老人一起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高,唐婆婆在出行、就医、生活等方面多有不便。长期的独自生活,缺少亲人的关爱、唐婆婆的身心都越发憔悴,时常对着老伴和儿子的照片发呆、落泪,身体也日渐消瘦。

唐婆婆看新闻,介绍在攀枝花西区巴关河开办了一家社区养老中心,那里环境优美,出入方便,还与卫生医疗服务中心签定协议,24小时全天候为入住养老中心的老人们服务,并每个星期上门为入住老人免费体检。第二天唐婆婆就来到小宝顶社区找到了社区主任,把她想入住巴关河社区养老中心的想法说了出来。当天小宝顶社区主任就来到了巴关河社区,会同巴关河社区孙丽洁主任,给老人办理了入住的相关手续。

如今,老人的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言语也日益丰富。老人说:“现在我每天早上起床,和住在这里的老人们一起到小院里做做操,走走路,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然后养老中心的工作人员就来接我们回去吃饭,吃完后有的老人看电视、有的老人凑在一起打打牌、有的就在一起摆龙门阵,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温馨。我喜欢这里,这里就是我的家。”

 

【采访手记】

养老产业兴攀城

截至2011年底,攀枝花市60岁以上的老人有18万余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5%。当人们在为即将来到的社会老龄化问题焦虑时,攀枝花却已捷足先登,将“养老”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转化为一种资源优势、发展成一种特色产业。

攀枝花市政府提出了全市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充分利用阳光气候资源,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力争在2015年建成国家级养老产业基地。

目前,该市在福彩公益金等的支持下已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1个,西区巴关河社区成功创建为全省一类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社区。这些养老服务中心的设立不仅保证了老人们安享晚年,也能在各个方面更好的服务于老人,从而形成了敬老、护老、爱老的社会风气。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