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公建民营”,推动多元养老运行

2014/4/14

——崇州市积极探索新的养老模式

崇州爱心护理院一角

  崇州市位于天府之国的腹心,总人口67万人,其中老龄人口约13.8万人,占比高达20% ,高出全国近6个百分点。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崇州市经过认真调研,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实施公办养老机构 “公建民营”,取得初步成效。

  吸纳民资

  率先启动“公建民营”养老模式

  崇州市于2013年率先在成都市范围内,盘活存量资源,启动了公建民营养老模式。崇州市利用位于花果山闲置的原公议敬老院,引进民办福利养老机构,投资近600万元,对原敬老院进行了提档升级改造,建立了花果山寿康护理院,主要为工薪阶层提供托老养老服务,同时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养医结合的康复及临终关怀照料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该护理院已于2013年10月投入运营。崇州市综合社会福利中心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引进成都聚源养老中心进行服务管理。成都聚源将投资2000余万元,建立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中心,并且聘请台湾的养老管理机构,引进先进的服务管理理念,设立失智失能老人护理中心等5大功能区,打造成都地区乃至全省具有示范作用的养老服务机构。该中心将于2014年10月正式运营。今年成都市将大力扶持崇州市修建200张床位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目前已完成项目选址工作,我们将在项目设计、建设等过程中,提前要求将来经营管理的民营机构共同参与,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缩短建设及装修时间,使该项目能尽快投入使用,有效缓解养老床位紧张的局面。

  在养老机构的建设上,崇州市积极尝试“公建民营”的养老模式,主要原因是“公建民营”这一运作模式既能减轻政府运营管理负担,破解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和专业护理人员的难题,又可以大幅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水平,形成“政府统一管理、专业团队运营、职权明晰、优势互补”的养老服务新模式,将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社会效果。

  多元养老

  推动“公”和“民”无缝对接

  崇州市目前有公建养老机构12所,主要供养农村五保对象及部分城市三无人员,民营养老机构3所,主要托养崇州市及成都市工薪阶层的离退休人员。公建公营和民建民营,在服务对象,服务管理等方面各有利弊,养老需求和养老床位的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崇州市民营企业家参与“公建民营”的积极性非常高,如何使“公”和“民”实现无缝对接?如果单靠政府,巨额的资金预算难以承受,公办养老机构的管理和服务质量历来颇受微词和备受诟病。而仅仅靠民资,一方面公益性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服务价格势必会把一部分老年人拒之门外。互取其长,互补其短的“公建民营”就是一种较好的发展和推进的模式。

  崇州市在将一所闲置农村敬老院和社会综合福利中心“公建民营”后,今年还将准备将4个村和社区的微型养老机构采用“公建民营”的方式交由民营机构或社会组织经营管理,下一步还拟将正在公建公营的12所农村敬老院中的2-3所,作为试点,实行“公建民营”,并积极承接一定高端“候鸟式”养老老人的需求,积极探索各个层次多元并存的养老模式,打造连锁经营管理的综合体,实现养老模式“公”和“民”的无缝对接。

  为挖掘社会资源,探索精细化、专业化、标准化、职业化的新型养老服务新路子,崇州市民政局引进的成都聚源养老中心,把公益性放在第一位,摒弃了“盈利至上”的商业理念,在尽责的同时实现合理的盈利。同时承诺在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收费标准上有所作为,为崇州及成都地区有需求的老人服务。当然,成都和崇州两级政府将给予民营机构一定的补贴,以提高民资的参与热情。

  未来的养老问题会相当复杂,任务也相当艰巨,依靠家庭养老和完全政府供养都不现实,采取家庭、政府、公益和社会等多种模式共同应对并相互补充既务实也是大势所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养老可能“不缺金钱缺精力”,政府养老机构同样也是不缺硬件缺软件,以“公建民营”的养老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同时,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还可以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从此进入良性循环。  (冯君健)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