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黄明科用生命传递关爱

2014/5/26

  肝癌晚期,几次大出血依然无法阻止他想回到工作岗位的脚步;5年坚守,他用爱和责任诠释救助工作不平凡的意义;与生命赛跑,他想的念的还是救助站里那些弃婴和孤儿。

  5月8日下午,在邻水县中医院一间普通病房里,54岁的黄明科躺在病床上,面色发黑,床头上挂着一排输液瓶。这已经是半年内黄明科第三次因大出血而入院。此前两次,只要他稍微感觉“良好”,就会“溜”出医院,回到他工作的地方——邻水县救助管理站看看。

  让关爱温暖每个需要帮助的人

  他总是“捡”别人不干的工作来做,而且总是很卖力,他把所有精力和感情放在那些衣衫褴褛、患有精神缺陷或肢体残缺的流浪汉和弃婴身上。

  邻水县救助管理站距县城2公里左右,早在2007年就已成立并改建到位,但因一直没有人愿意去,救助站始终未能走上正轨。“没人愿意去,去了也留不住。”县民政局副局长刘建介绍,2008年初,局里准备选派一名具体负责工作的副站长,但是一连和几名“候选人”谈话后,均没谈妥。“工资又低,条件也差,工作又脏又累,哪个愿意去嘛!”最后,已在殡仪馆工作了9年的黄明科爽快地接受了这份新工作。

  工作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街头巡查、接回流落异乡的受助对象、护送救助人员回家、照顾滞留人员,没有节假日,不分白天黑夜,除了脏、臭、累,被救助对象攻击的情形也时有发生。除了流浪人员,弃婴和孤儿也是黄明科工作中遇到最多的群体,于是,救助站便收养了这些弃婴和孤儿。

  既是收养,就要上户口。有人提议,就跟着黄明科姓黄,不过黄明科拒绝了,他说:“娃娃们应该姓党!”党建、党强、党牟……5年里,14个被遗弃的孩子都有了姓名。

  用坚强表达对生命的尊重

  他身体一直不好,却始终很硬朗,倒下了,再爬起来,大家都劝他休息养病,但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又“溜”回工作岗位,他说他放不下那份牵挂。

  黄明科是“药罐子”,这是人尽皆知的事。

  16年前,黄明科就切除了整个脾脏,并患有肝硬化。那个时候,就有人给他“支招”,邻水救助站是个小站,把救助对象送到下一个救助站不就完事了嘛。黄明科听后一笑而过,在他看来,不彻底的救助等于不救助,“假手于人”这些事,他干不出来。

  在邻水县城,无论酷暑还是严寒,夜深人静的街头上总会出现黄明科的身影,那是他带着被子、衣服和食品在寻找需要救助的人。“愿意接受救助的就带回站里,不愿意的,就把随身携带的物品和钱送给他们。”女儿黄莉娟记得,好多次爸爸半夜回到家,已是身无分文。

  对待同事,“从来不呼来唤去,脏活累活都是他抢着干。”临时工王先军说,不仅如此,黄明科还积极奔走,给大家买齐了保险。而在工作人员蒋太碧记忆中,黄明科为了送被救助人员,经常累得直喘气,甚至捂着肝,疼得眉头紧锁。去年12月2日,黄明科在街头救助时,肝痛难忍,随身携带的止痛药也无济于事,倒下并伴有大出血,在被紧急送到重庆西南医院后,确诊为肝癌晚期。

  民政局的领导和同事到医院探望,黄明科提要求,出院后允许他回岗位。局里要帮他筹款,他一句“大家挣钱都要养家”拒绝了。回到县里的医院,县里要给他提供单人病房,他也拒绝了。

  12天后,黄明科出院就回到救助站,直到今年3月7日,他再一次大出血入院,但他“感觉良好”后,又偷跑回了救助站,直到4月18日,他第三次因大出血入院。

  奉献自己的全部,让温暖得以传递

  他不仅自己干工作,还发动身边人都参与进来,尤其是家人,从最初的不理解、埋怨到后来也积极投身救助。

  黄秀英,是黄明科的妹妹。她的家里,有两名特殊成员:三三和乐乐(均为化名)。

  2008年11月,救助站接收了一个出生没几天的弃婴,两只手各仅有三根手指,两只脚各仅有两根脚趾,还伴有严重的先心病。寄养的家庭没过几天就把小孩退了回来,这个孩子就是三三。

  由于找不到孩子家人,也没有家庭愿意接收寄养,黄明科打起了妹妹的“主意”。“开始找了我四次,我都没有去接。”黄秀英告诉记者,自家本就来有2个孩子,且家境也不宽裕。“你不来接,我就给你送过来。”黄明科最终直接把孩子送到妹妹家里。看到娃娃一直哭,泪水打湿了头发,黄秀英还是心软了。而一年后,患有轻微脑瘫的弃婴乐乐也以同样的方式,被送到了黄秀英家。

  三三,这个曾经被诊断活不过一年的弃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在县城幼儿园就读,上个月还到重庆做了心脏手术。如今,不仅妹妹一家参与了进来,2010年9月,黄明科的女儿黄莉娟职高毕业后,也来到救助站成为临时工。  (据《四川日报》)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