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5/3/23
■ 中江县职业中学 王伦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既是培养迎接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挑战的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教育结构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必然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创新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已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学校要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必须重视创新教育,改变过去那种过度强调共性教育而忽视学生个性及创造性教育的状况。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相对普通中学有一定的灵活性。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乐学、好学,让他们在感受学习的乐趣的基础上发挥个性优势,创造性地学习。这对他们今后成为创新型人才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中职语文教学培养有创新思维的学生,要从好奇中激发,从动脑中促进,从动口中体现,从动手中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是关键。让学生在好奇、动脑、动口、动手中实践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创新思维具有主动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性的特点,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即思考过程具有灵活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动脑思考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职校学生一般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时懒于思考,只等着老师去讲,而自己却忙着抄现成的结论,看书时不愿通过独立思考来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又不愿通过独立思考寻求答案。依赖别人,求助于人,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比如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有学生发现这篇课文内容结构上暗含了一个数字“三”。结果,在师生的共同合作下,归纳出了“三问三答、三思三悟、三喻三讽、三赏三变”之说,使文章三部分内容: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一目了然。随后,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扩散,引发他们进行深入的文化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创新的冲动。语文教学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任务,要以培养有创新思维的有独特个性的学生为己任,去塑造一个个富有创造力的学生个体,为学生走入社会,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