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太平学校 感受特色校园
2015/4/20
一所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外出务工人员达80%,留守学生几乎是每个孩子的代名词,所引发的问题学生、心理缺陷学生、学困生一直困扰着学校。为攻克这一难题,学校积极想办法、添措施,在德育上下功夫,通过文化艺术、兴趣培养等载体,有效疏通问题症结,为学校良性发展提供保障。——题记
中江县太平中心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基层学校,位于德阳市中江县偏远乡镇,学校教职工86名,在校学生1200余人。该校是四川省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项目学校,四川省教育厅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大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实验学校,德阳市“规范化学校”,德阳市中小学远程教育先进学校,中江县乡村少年宫。学校班子秉承前辈的优良传统,探索先进的管理理念,协同全校教师,求真务实,积极进取。历年来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中考工作中更是硕果累累。在教育局的年度考核中,多次获得全县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
长期以来,太平教育人致力于打造乡村特色亮点学校,依托乡村少年宫发展优势,积极营造勤勉、奋进,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在文化艺术教育、体育竞技、学生兴趣活动开展等方面不断创新,建立保障,为农村留守孩子提供健康、阳光的学习生活方式,让农村留守学生感受团队的拼搏精神,感受集体生活的温馨充实,在留守路上不孤独。
艺术熏陶
积淀学校文化底蕴
太平中心学校非常重视文化艺术教育,通过“强化保障,丰富载体”深化学生的艺术感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丰富学校文化内涵。
因此,学校在师资上作了充分保障,学校组建了具有艺术类专业资质的师资团队,及时调配艺术类学科教学师资力量,让学校艺术教育走专业化成长道路。近年来,学校加大财力投入,设立音乐教室、美术室、书画室、并按标准购置音、体、美教学器材,在硬件上保障艺术类课程顺利开设。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标准,开齐开足艺术类课程,由艺体类专职教师任教,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专业提高。
学校以各种活动为依托,形成有效载体,促进专业发展。每年开展校园艺术节,激发学生潜能创造艺术作品;建立文化广场、美术展览室,让学生展示艺术才华;组建舞蹈、合唱队。由专业教师指导,训练学生形体、掌握舞蹈基本功,传授声乐知识,编排节目。每年“五四”“六一”“十一”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发挥才能的舞台。通过各种活动夯实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历年来,在全县校园艺术节中,学校编排、选送的节目均受到领导好评、同行认可,连续几届校园艺术节文艺节目汇演中荣获“一等奖”。
体育竞技
铸就孩子坚毅品格
学校围绕“大课间”活动,精心组织,编排各种活动,并开设羽毛球、围棋、韵律操、跳绳、篮球等兴趣活动。特别是“学生围棋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属全县乡镇学校首创,得到县委宣传部、团县委、县围棋协会和教育局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给学生的课余增加了许多乐趣,为师生的多元发展、特长发展打下基础。学校把学生的“体质测试”和“冬季运动会”办成了师生运动的节日盛宴。体育竞技发扬了太平教育的拼搏精神,既强身健体又铸就了孩子坚毅品格。通过长期积淀,该校两位教师成为了县羽毛球协会的核心成员,在历届教工运动会上,羽毛球竞技成为了太平学校的强势项目,成为了全县各类学校中的领军队伍。
兴趣活动
彰显师生活泼个性
兴趣是探究的源动力。为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学校借助建立乡村少年宫的大好良机,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开设了课外兴趣小组,包括羽毛球、篮球、乒乓球、音乐舞蹈、围棋、阅读、书法等共计八个小组。随着动感的旋律,音乐舞蹈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跳起热情似火的桑巴舞;在棋艺室里,围棋组的活动开展得更是有声有色。每周三下午,校园里都充满了欢乐的氛围。在“大课间”活动期间,学生先是做一套广播体操,随后又跳起了韵律操,接着是跑步练习、跳绳练习、最后在舒缓优美的音乐中完成放松练习,真是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该校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引得其他学校纷纷来这里观摩学习。
在这所乡镇学校,我们看不到浮华,看不到慵懒,看到的是师生们的质朴,眼睛里折射出的执着,我们相信,太平学校一定会走得更远。(林小东 本报记者 李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