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意境欣赏“四步法”

2015/4/27

——以《钱塘湖春行》谈诗歌意境欣赏

  ■ 中江县青市乡中心学校 刘玉龙

  “诗言志”,“诗书情”。意境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是诗人情志的载体。欣赏诗歌,就必须欣赏诗歌的意境。如何欣赏诗歌,欣赏诗歌的意境?笔者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为例介绍诗歌意境欣赏“四步法”。

  情感朗读 再现意象

  诗歌是语言艺术。诗歌意境是有若干个意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字形象的高级形态。欣赏诗歌离不开读者对作品语言的品味,与对艺术形象的再创造性感受。也就是说,阅读作品时我们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积极合理的想象,让诗歌中所创造的意象活现与我们的脑海中,从诗歌的意境中获得鲜明深刻的形象,同时注意意象的色彩。《钱塘湖春行》中诗人以“行”为线索,在阅读时,随着诗人的“行”再现诗中的意象:“清澈”的湖水,“白色”的云雾,“美丽”的黄莺,“向阳”的树,“翩翩飞舞”的燕子,“五彩斑斓”的花,“浅绿”的草,“温顺”的马,“绿”杨和“白”沙堤。整个这首由十个意象构成。这一个个着色的意象点缀出西湖蓬勃的春色。

  品味语言 把握特征

  诗歌以形象化的语言创造意境。为了突出意境特征,诗歌语言的使用也很有分寸,阅读时,要反复品味。《钱塘湖春行》中,写水,用“初平”,春水初生略与堤平;写莺,用“几处”,可见不是处处;写“燕”,用“谁家”,而不是家家;同时,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方面联成一幅完美的图画;写乱花迷人眼,用“渐欲”说明花还不是成片,是零星点点;写浅草,用“才能”,可见小草是刚出生不久,草不深。这些词语极有分寸地再现钱塘湖初春的特点:湖水的初生,春云的低垂,不是家家的燕子衔泥,乱花仅处于渐欲迷人眼的阶段,马蹄踏过的还是初生的春草。由此可以发现,诗人之所以能敏锐地感受到钱塘湖春景的特征,并予以准确生动地刻画这些意象,在于他投身于初春的大自然,有一种特别的兴奋与喜悦,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与热爱。

  构建意境 塑造层次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意象为基础,是通过意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仅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在反复阅读品味之后,我们自然会把诗歌中的意象按照诗人创造形象的意图一个个构建成完整的表意画面。《钱塘湖春行》中的意象可以构建成以下几个意境图:“江波烟云”图,勾勒出早春的轮廓(远景),这是面的画面,“莺歌燕舞”图,是点的画面(近景),这两幅画面展现的是湖上春光。“草坪试马”图,是点的画面(近景),“绿杨掩堤”图是面的画面,这两幅画是湖东早春图。全诗由面到点再由点到面描绘的四幅画面,构成了“湖上春光”与“湖东早春”图,而这两幅大的意境画面共同构成了整体“钱塘湖早春”图。“钱塘湖早春”图是诗人写此诗的目的,它融入了诗人对大自然对钱塘湖丰富的感情。

  动化意境 发挥想象

  有时候仅仅再现画面还不足显示具有丰富内涵意境的风韵神彩,诗人的情感还难与读者的情感迸发出情感火花,还不足以显示出诗歌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我们还要再次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动化意境画面,享受意境的美,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钱塘湖春行》中的意境画面,我们可以这样让它们动起来: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天空里舒卷起重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微波连成一片。几处早早飞来的黄莺争着,抢着,挤在向阳的树上,亮出自己清脆的歌喉,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哪家的燕子翩然起舞,忙忙碌碌地衔着春泥正在筑巢。游人们有的步行赏花,有的试马观景,时间一长,一片姹紫嫣红,让人目不暇接,眼前一片迷乱。白沙堤在绿杨的掩映中真是走不完、看不够啊!这声色兼备,形态各异的动态画面,立体性地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融洽而自适的情景氛围,体会到了诗人投身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与陶醉之情,达到了与诗人情感的共鸣。

  附原文: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