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清明上河图》
2015/5/11
■ 中江县御河中学校2014级三班 钟维文政 指导教师:钟耘南
通过学习语文课本中的《清明上河图》、历史课本中的《宋代的社会生活》、观察历史课本插图和学习美术教材,我了解到《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徽宗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作为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原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内容丰富,以广阔的画面描绘了北宋首都汴京清明时节繁荣的社会景象。在极为有限的面积内(画卷长525厘米,宽25.5厘米),作者采用“散点透视法” (即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场招牌上的文字,这些大大小小的景象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清明上河图》总共画了数百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有二十多件,树木一百二十多棵,仅交通运载工具而言,就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太平车、平头车等。
《清明上河图》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全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展现汴京郊野的春光,通过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中段展现繁忙的汴河码头是北宋时期名副其实的水陆交通会合点。后段则展现热闹的市区街道,这里有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人来人往,形形色色,包罗万象。
《清明上河图》在技法上,以大手笔与精细的笔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清明节日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令人叹为观止。
大画家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一定是下了很大的功夫,除了细致入微的观察,还有作画的精湛技艺。数百个人物,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生意的小贩,有留着胡子的道士,有行走江湖的医生,还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物都画在上面了。画上面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绿豆大小,粗粗一看,人物极小,但仔细观察一番却发现个个神形皆备。因此,看得出画家作画的线条遒劲,手法凝重老练,反映了其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
《清明上河图》为后世了解宋代社会生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资料。从画中所描绘的当时社会实录,我们可以对照看出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可以看到社会行业的多种多样。
总之,《清明上河图》生动呈现了我国古代北宋时期汴京的一片繁荣景象,我相信,没有张择端这位画家的深厚功底,恐怕就没有《清明上河图》的问世。
《清明上河图》不愧是我们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