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2015/5/11
■ 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 谢龙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爱国,是至高无上的品德、是民族的灵魂。怎样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笔者谈如下体会:
朗诵激发爱国情
一方面,可以通过朗诵诗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朗诵《乡愁》时,首先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乡愁是中国诗歌中常新的主题,《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韵动人的一曲。《乡愁》一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浓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由于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漂泊在孤岛上千万游子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乡愁》一诗中,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织在一起。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这首《乡愁》具有以往乡愁诗歌不可比拟的深度,通过诗人余光中对祖国大陆和人民的依恋之情,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爱。《乡愁》亦是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这种音乐美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民族文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另一方面,利用朗诵散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挖掘散文中的主题,如朗诵《故乡的榕树》时,通过赏析作者回忆故乡榕树下的童年生活而抒发思乡之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者写此文时“已离乡千里万里外了”,而且时间已过了“三十年”,但故乡、故物、故人、故事时时在脑海中浮现,离乡愈远愈久,思念愈切愈深。作者“情动于衷,始能为文”(刘勰语),写出了作者对故乡、故物、故人、故事的思念之情。其次是发现文中艺术特色。刘勰说:“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正是作者住所附近的两棵榕树,引起作者回忆故乡的两棵老榕树:“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晨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这传神的描绘反映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这种真情打动了读者,引起共鸣,提高了文章的美学价值,升华了思乡情感。再如描写夏日中午农人在榕树下纳凉的情景:“每当中午,亚热带强烈的阳光会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惟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酷热,洒落一地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这里不仅写出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同情,也表达了对老榕树的感激之情。作者这种眷恋老榕树的情感,就是爱乡,爱国情感。
写作抒发中国心
颂扬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演讲稿中写到:“祖国,我亲爱的祖国。每当五星红旗在蓝天上飘扬,义勇军进行曲在晴空下回荡,民族自尊的血液就会在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血管中激荡沸腾!回望历史,无数先辈青史流芳,他们用自己的赤胆忠诚捍卫了华夏民族的尊严。从威震敌胆的民族英雄岳飞,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每个名字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是啊!正是这样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可以挺着腰板,拍着胸脯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学生通过写作演讲颂扬民族精神,抒发自己内心的爱国主义精神。
笔者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重视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朗诵、演讲、听话、写作等训练形式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中职语文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了科学文化素养,适应了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增强了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得到升华。
|